





「中國精神:靳埭強創意六十年」展覽日前在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開展,展覽由中國美術學院主辦,中國美術學院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承辦,展期直至9月13日。此次展覽展品豐富,許多為首次公開,聚焦國際平面設計師、國際平面設計聯盟(AGI)會員、中國文聯香港會員總會顧問靳埭強六十年的設計實踐與思想,全面展現了他在華人設計界的重要地位以及其深植中國文化的設計理念和教育貢獻。 ●採、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茅建興 杭州報道
「中國精神:靳埭強創意六十年」展覽分「文化血脈」「中國精神」「培育與傳承」三大板塊。展現了靳埭強在廣東番禺小村莊出生,少年時到廣州讀書,不久隨家人遷去香港,從裁縫學徒起步,到成為國際著名的設計大師的奮鬥經歷。
靳埭強早期的設計以包豪斯構成主義為方法論,融合波普藝術的視覺語法,為國際品牌與本土文化項目構建兼具功能性與先鋒性的視覺系統。1970年代,在香港文化身份重構浪潮中,他開始以民俗藝術為錨點突破西化範式,後逐漸將水墨、書法等中國藝術融入設計,形成了以中國文化與哲學為思想根基,用中國傳統筆墨創新設計語言的獨特風格,溝通東西方文化,將中國設計帶入國際舞台。
靳埭強少年失學,因修讀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設計課程而改變命運。因此,他積極投身設計教育,希望助力青年通過進修改變命運。先後和同仁創辦「大一學校·藝術設計中心」「集一設計課程」「香港正形設計學校」,以及在香港理工大學任教。培養了陳幼堅、莫康孫、劉小康、李永銓、黃炳培等一眾傑出的設計師。1970年代末,他開始到內地進行設計交流,逐漸到各地進行設計與教育活動,並設立「靳埭強設計獎」,惠及無數學子。1999年,他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了靳埭強設計展,2002年在汕頭大學創辦設計學院,成為設計教育改革的典範,推動中國藝術與設計教育發展。
靳埭強在開幕式上致辭表示,展覽緣起於2019年時任中國美術學院許江院長的親自邀約,歷時數年精心籌備,最終得以圓滿呈現。他感謝韓湛寧、又一山人、張春艷、劉一藍等策展人的協作,以及香港多家文化機構和收藏家借出展品。
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在致辭時回顧,早在20世紀八十、九十年代,靳埭強的海報作品便在學界和設計界引起強烈反響;二十年前,他也曾應邀在國美舉辦個展,其山水之作至今依然沁心難忘。他在作品中追求「縱橫有可象」的布局境界,讓設計不僅是形式,更是中華美學的視覺轉化。
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名譽館長、清華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杭間指出,靳埭強的作品體現了「中國精神」的發展,其收藏的「尺子」也象徵着他在設計中對傳統美學、生活尺度和社會責任的理解。靳埭強不僅具有強烈的中國文化情懷,更以其國際視野與跨文化實踐,為中國設計走向世界作出了獨特貢獻。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韓緒表示,本次展覽是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策劃的第三位華人設計師個展。設計師不論年紀,一律尊稱靳埭強為「靳叔」。靳叔不僅有「地利」——來自文化多元的香港;「天時」——改革開放初期設計的巨大開拓空間;更重要的是他六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融合設計、書寫、水墨與教學,為中國設計注入深厚文化根基。
策展人代表、中國出版協會書籍設計藝術委員會副秘書長韓湛寧表示,靳埭強啟蒙並啟迪了數代中國設計師,他亦是其中之一。
靳埭強創立的靳劉高設計公司享譽國際,其合夥人融合了三代設計人的文化傳承。最年輕的靳劉高設計合夥人、香港設計師協會副會長高少康表示:「靳叔可以說是見證了香港從不注重文化到開始注重文化,由0到1的過程;劉小康是經歷了香港最蓬勃發展的黃金時代,從1到10的裂變。」而他這一代見證了回歸後香港面臨不同的挑戰,各方面都跟以前大有不同。所以他這代人會更考慮現實狀況,同行競爭也會更激烈,因為香港已經從一個不怎麼成熟的土壤發展成了設計之都。
靳埭強還向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捐贈了「2008北京奧運系列海報」五張,趙燕、韓緒、陳正達捐贈了「1999年靳埭強設計展紀念文獻」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