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芭蕾舞團《吉賽爾》請來馬修·鮑爾與瑪麗安莉拉·努尼斯攜手演繹。 攝影:Conrad Dy-Liacco 港芭供圖

《吉賽爾》作為浪漫芭蕾舞劇的經典,自1841年首演以來已有無數版本,當中不乏精彩的全新演繹,也有叫人難忘的傳統版本。香港芭蕾舞團此次的新製作,由舞團藝術總監衛承天與編舞家查爾拉·格安編舞,法國設計師卡普蘭負責布景及服裝設計,並請來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首席舞者瑪麗安莉拉·努尼斯與馬修·鮑爾擔演兩場,帶來一次不俗的觀演經驗。

上下半場開始時的投影構思,很有畫龍點睛的效果,作為引子相當不錯,觀眾看着投影一筆一畫地勾勒出場景,然後大幕一拉,原先的素描畫變成了彩色的實物出現在觀眾眼前,有點魔法的況味。法國設計師卡普蘭的布景無疑是這次製作的亮點之一。上下半場的光明與黑暗對比尤為明顯——上半場以晴朗明媚的農莊前地與遠處城堡營造出幸福愉快的感覺,而下半場的墓園場景則幽暗壓抑,成功烘托出悲劇與救贖的意象,上下半場較一貫版本的對比更為強烈,為演出製造了氛圍,也加強了舞蹈元素的戲劇張力。

兩位客席舞者也是亮點之一。努尼斯與鮑爾雖然同在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這次卻原來是兩位首次合作《吉賽爾》,不過演來並無違和感,相當合拍。上半場兩人定情的一段雙人舞,舞技固然出色,更厲害的是兩人對角色情感的掌握,動作呼應着情緒的發展。第一幕初段,他們的互動充滿甜美愉悅,叫人看得賞心悅目。看過一些技巧很高,但情感欠奉的演繹,因此努尼斯與鮑爾的演出叫我很驚喜。不過,上半場的高潮自然在於阿爾伯特的伯爵身份及已有婚約的真相被揭露後,吉賽爾崩潰後的反應。猶如在雲端的心情跌進無底深淵,努尼斯將吉賽爾的心碎與崩潰深刻地呈現出來,極具感染力。

而鮑爾將吉賽爾變瘋後,阿爾伯特驚覺自己欺騙吉賽爾的懊悔等情緒變化,也表露得很細緻。第二幕演出阿爾伯特來到吉賽爾墓前,在墳前的哭倒、充滿悔恨與自責的複雜心情,鮑爾演來情感豐富,配合細緻的動作,叫人感動。阿爾伯特不是個討好的角色,鮑爾則成功詮釋阿爾伯特的複雜心理,從愛戀時的柔情,到面對真相的懊悔,展現了角色的情感層次與變化。努尼斯把下半場吉賽爾化身幽靈後的淒然與溫柔救贖也完美展現。而阿爾伯特猶如毫不費力地抬舉起飄然而至的吉賽爾的一場,努尼斯輕躍如仙,鮑爾從容不迫,看得到技巧非凡。

相較於布景與主角的表現,編舞方面略為失色。不過,上半場的群舞依然令人印象深刻,在光明的布景烘托下,成功營造了農村的熱鬧與歡愉,舞者跳來也較得心應手,情感自然流露。然而《吉賽爾》另一亮點,下半場開首的白衣幽靈之舞則較為平淡,這場群舞突顯了幽靈的飄逸,這群被負心漢欺騙的少女,在黑夜展開復仇之旅,頭披白紗,舞步輕盈。不過,舞者跳來過度着意舞步整齊,幽靈少女的怨憤與神秘感未能充分展現,舞者更像是在專注舞蹈的技術層面,而非融入角色的情感,較為可惜。此外,飾演幽靈之后瑪華的汪慶欣也顯得有點生硬,未能充分帶領舞者營造壓迫與復仇的氛圍。

而上半場吉賽爾崩潰的片段也顯得推進不足,她在人群中狂奔後突然倒地,使情緒的鋪墊稍顯不足,未能充分展現角色由瘋狂至心力衰竭而死的過程,幸好努尼斯的表現出色,成功帶領觀眾體會其狀態。此外,飾演吉賽爾母親的陳令智也為這場戲增添了強烈情感,她對喪女之痛的展現極具震撼力,使這場戲仍保有足夠的戲劇張力。整體來說,這依然是一個叫人看得滿足的《吉賽爾》。

●文:聞一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