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高溫多雨,人員流動增多。疾控機構監測研判,預計病媒生物、自然疫源性等傳染病風險將會有所增加。

以科學防護之盾,抵禦夏季健康風險。7月11日,國家疾控局召開新聞發布會,解答公眾關心的夏季重點傳染病防控等熱點問題。一起查收這份「健康度夏指南」。

重慶解放碑步行街,市民在高溫天氣出行。(中新社資料圖)

築牢高溫下的「健康防線」——

近期國家疾控局、中國氣象局聯合發布高溫健康風險預警和健康提示。怎樣用好這項健康氣象服務?

中國疾控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研究員潘力軍介紹,高溫健康風險預警分為低風險、中等風險、較高風險、高風險、極高風險五個等級。當預警圖上出現橙色和紅色時,分別代表高風險和極高風險,需要警惕並做好健康防護。

「處於橙色預警時,重點人群要避免外出;處於紅色預警時,戶外工作人員要合理安排作業時間,使用防暑降溫用品,出現不適症狀時立即停止作業。」潘力軍說。

重點呵護兒童假期健康——

春夏季是手足口病與皰疹性咽峽炎高發期,兒科專家建議家長們幫助孩子做好防護。

「皰疹性咽峽炎最典型的症狀為急性發熱,並伴有咽峽部皰疹,後期形成潰瘍後,孩子可能會更加疼痛,影響進食。」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感染內科主任醫師劉鋼說。

專家指出,皰疹性咽峽炎是自限性疾病,通常預後良好,多數患者5天左右自愈。但如果孩子出現反覆高熱、精神差、抽搐、呼吸困難等嚴重症狀時,應及時就醫診治。若孩子患病期間同時出現了手、足、臀等部位的斑疹,還需考慮手足口病的可能。

呵護好兒童暑期健康,家長和孩子都要養成良好衞生習慣,注意勤洗手、居室通風。此外,保證充足睡眠、均衡膳食和適當運動,增加孩子抵抗力。如果孩子患病了,應做好保護性隔離,避免交叉感染。

蚊蟲防控切斷登革熱傳播鏈——

監測顯示,我國常年有登革熱輸入病例報告,部分南方省份夏秋季可能發生經伊蚊叮咬傳播的疫情。

廣東省疾控中心主任醫師李艷提醒公眾,登革熱患者典型症狀表現為突起發熱,全身肌肉、骨骼及關節痛,皮疹,出血及白細胞減少等。在流行季節,如果伊蚊分布地區市民出現上述症狀,應及時到醫院就診。如有境外旅居史,要主動告知接診醫生。

「滅蚊最有效的方法還是翻盆倒罐、清理積水、清除雜物。家庭要安裝紗門、紗窗,使用蚊帳加強個人防護。」李艷說,在蚊媒活躍季節出遊,建議穿淺色長袖衣褲,塗抹驅蚊劑產品。如需前往東南亞、南美、非洲等蚊媒傳染病高發地區,應提前關注當地傳染病疫情,做好防蚊措施。

野外出行警惕自然疫源性疾病——

部分家庭利用暑期遊覽祖國大好河山。然而,在風景美麗的自然界中,一些鼠類、旱獺等嚙齒類動物都有可能傳播危險的鼠疫。

「到鼠疫自然疫源地旅遊,注意不要接觸旱獺等野生動物,不要在洞穴附近坐臥休息。」中國疾控中心鼠疫及布氏菌病預防控制基地研究員邵奎東建議,野外出行應充分做好個人防護,着裝嚴密,盡量穿長褲、長襪。袖口、褲腳等部位扎緊,防止跳蚤叮咬。如無特殊情況,不要在野外宿營。

洪澇災後防範次生健康風險——

近期,我國南方部分地區遭遇洪澇災害。洪澇容易帶來水源污染、病媒滋生、環境惡化等問題。

潘力軍說,災區居民務必選擇安全衞生的飲用水,絕不飲用生水或來源不明的水。食物要徹底煮熟,不吃腐敗變質、淹死病死禽畜及被污水浸泡過的食物。及時清理環境垃圾、淤泥和積水,先清理、後消毒、再回遷。在血吸蟲病流行區,避免接觸疫水至關重要,接觸後出現發熱、腹瀉須主動就醫並告知接觸史。

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國家疾控局新聞發言人、綜合司副司長席晶晶表示,重點人群要密切關注權威部門健康風險預警和健康提示信息,結合自身狀況,做好健康防護。

當科學防護成為全民共識,就能有效抵禦夏季健康威脅,守護千家萬戶的平安清涼。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