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卓 (指導/陳鳳翔)

「一帶一路」與大灣區的發展戰略,對許多中學生而言,常顯得抽象難解。年輕一代該如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又該怎樣把握時代機遇、肩負責任?
迷霧漸散,明燈高照引路。 兩年多來,這兩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我的腦海。直到參加「一帶一路.與我何干」比賽,心中的困惑才逐漸解開。感謝「帶路先鋒」陳智思先生、胡曉明教授、莊太量教授、陳漢夫教授、陳鳳翔博士、何順文教授和馬駿博士等專家的精闢解讀。他們的講座不僅點燃了我的志向,更讓我深刻認識到國家發展與個人命運的緊密聯繫。這場比賽猶如一把鑰匙,不僅打開了我認識國家戰略的大門,更完善了我的學業規劃,拓展了國際視野。
科技創新,驅動經濟崛起。 在科技創新的浪潮中,中國正引領全球經濟崛起。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中國科研成果已躋身世界前列。國家善於將科技創新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通過產業融合,讓科技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而「一帶一路」則是這股動力的「放大器」:它既是中外科技交流、成果共享的橋樑,也為青年提供了走向國際舞台的跳板。例如,青年可以參與東南亞AI醫療、跨境無人機等合作項目,在多邊協作中開闊視野。當中國科技進入東南亞市場,不僅能提升當地科研水平,更能以技術交流深化國際友誼,開拓新興經濟版圖。
綠色轉型,永續發展未來。 綠色轉型是科技發展的重要主流,也是「一帶一路」框架下青年必須直面的時代課題。在全球競爭中,中國要實現可持續發展,既需要強勁的科技創新,更要鞏固綠色發展的根基。科技與生態本質上是「共生體」—— 科技為環保提供解決方案,如光伏發電、智慧節水技術;而生態保護的需求又反哺科技創新,推動低碳材料、循環經濟技術的研發。因此,個人踐行環保理念、企業堅持低碳發展、國家推動綠色基建,三方合力才能實現科技進步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青年擔當,匯入時代洪流。 當代青年的成長軌跡,始終與國家發展脈搏同頻共振。無論選擇哪個專業領域,都能在綠色科技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理科學生可以攻關低碳技術難題,金融專業者能牽線綠色投資項目,生物領域的青年則可投身東南亞生態修復研究 —— 這些選擇,都是「一帶一路」建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青年的每份堅持,都將匯聚成推動時代前進的磅礡力量。願我們以夢為帆、以心為舟,從理解「一帶一路」的深刻內涵出發,在綠色科技的征程中,書寫屬於這一代人的華彩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