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志宏 香港教育大學副教授 東亞科學教育協會理事長

2023年11月,特區政府頒布了《科學(小一至小六)課程框架(擬定稿)》,標誌着香港基礎教育迎來重要轉折點。這一改革不僅是對傳統科學課程的優化升級,更是在國家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背景下,回應香港社會對創新型、複合型新質人才的迫切需求。經過19個月的持續推進,2025年6月23日出台的《科學教育學習領域·科學(小一至小六)課程指引》進一步細化了實施方案,為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確路徑。從整體上看,相對於課程框架,新課程指引更加突出體現了「新質課程培育新質人才」這一時代呼喚。

2023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新質生產力理念。新質生產力強調以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變革。2024年,「新質經濟」正式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成為國家戰略。與傳統經濟模式不同,新質經濟以科技創新、數碼智慧和綠色轉型為核心動力,這對人才培養提出了全新要求:具備跨界創新能力、數碼素養和社會責任感的三維素質。

系統回應新質經濟時代需求

新質人才的培養需要教育體系從理念到實踐的全面革新。香港小學新科學課程改革正是圍繞這一目標展開,系統地回應了新質經濟的時代需求。

首先,課程構建了多層次的跨學科學習體系,以培養學生的跨界創新能力。創新往往誕生於學科交叉地帶,新課程通過強調科學的統一概念(如系統、變化、模型等),說明學生需打破學科壁壘,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同時,科學探究和工程設計實現更加情景化的跨學科學習,助力培養學生跨界創新能力。例如,在探究「氣候變化」主題時,學生不僅學習環境科學知識,還需運用數學建模分析資料,通過工程設計提出解決方案。這種情景化的跨學科學習,為學生未來解決複雜問題奠定了思維基礎。

其次,課程正面回應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角色,以提升學生的數碼素養。在科技發展迅猛的今天,迴避技術已不切實際。新課程明確將人工智能納入教學場景,例如利用AI工具輔助科學實驗設計或資料分析,同時強調教師的引導作用。這種開放而審慎的態度,既解除了家長對技術濫用的擔憂,也為學生適應數字化未來做好準備。

此外,課程將環境意識與愛國教育相結合,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新質人才不僅需要技能,更需要價值觀引領。課程通過探討全球變暖、可再生能源等議題,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同時融入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如四大發明)和現代航天、基建等國家重大工程案例,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這種雙重價值觀教育,契合了新質經濟對「精神豐足」的追求。

最後,課程通過多元評估制度促進培養新質人才目標的實現。傳統的紙筆考試難以衡量創新能力或責任感,因此新課程明確規定了進展、實作評估的比重:低年級(小一、小二)佔比100%,中年級(小三、小四)佔比40%至60%,高年級(小五、小六)佔比20%。這種變革鼓勵教師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綜合素養,而非僅聚焦知識點記憶,同時兼顧了小學呈分公平性的要求。

激發下一代創新整合能力

這次課程改革展現出高效務實的特點。教育局在啟動改革之初便設立「小學科學教師培訓基地」,為在職教師提供系統化專業發展支援。值得注意的是,早在2023年新課程正式實施之前,優質教育基金已資助香港教育大學開發面向中小學的工程設計線上學習平台,這一前瞻性舉措不僅助力教師順利過渡,更使該平台獲得內地和海外教育界的廣泛認可,將在芬蘭、澳洲等地開展試點應用。這項教育改革必將為香港社會帶來全方位的積極影響。

從人才培養維度來看,正如梁啟超所言「少年強則國強」,這次改革以培養新質人才為目標,通過系統化的課程設計,着重提升學生的跨界創新能力、數碼素養和社會責任感。這一戰略布局將為香港培育更多具備系統思維和創新整合能力的未來棟樑。

在社會文化層面,香港由於歷史原因,目前主體上依然是一個商業社會,這種經濟形態更容易產生投機、短期逐利的價值取向。隨着新質人才培養體系的建立和創新經濟的發展,整個社會將逐步形成崇尚實幹、鼓勵創新、重視協作的新風尚,這種良性生態將為香港經濟轉型升級提供堅實支撐。

就國家發展戰略而言,香港作為國際化的金融與科技樞紐,通過培養符合新質經濟發展需求的人才,將更好地融入國家創新體系。教育創新不僅助力香港在國家從「製造大國」向「創新強國」的轉型中發揮獨特作用,更將在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作出重要貢獻。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香港新科學課程的改革實踐,正是教育工作者在時代浪潮中的淘金之旅。通過精心設計的跨學科課程、與時俱進的數碼素養培養、扎根家國的價值觀塑造,這場改革終將在教育的長河中淘煉出新時代最珍貴的「真金」,即是兼具創新精神、科技素養和家國情懷的新質人才。這不僅為香港的未來發展奠下了人才基石,更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注入持久動力,讓東方之珠在新的歷史方位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