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孟冰 重慶報道)人工智能(AI)技術正深刻重塑眾多產業格局,影視產業首當其衝。在2025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期間,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馬平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對影視行業的科技變遷抽絲剝繭。他明確反對「AI危機論」,並指出,憑借人工智能的迅猛發展,中國影視已躋身全球科技應用第一梯隊,當前的關鍵命題在於如何保持優勢,持續領跑。
內地知名演員岳紅、王真兒在接受採訪時笑言:「AI時代來了,我們演員又多了一個搶飯碗的。」雖為戲言,卻也流露出行業對技術變革的隱隱關切。
AI助導演靈感極速可視化
在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現場,馬平向香港文匯報記者展示了多項前沿視覺創意技術,它們能夠輔助導演快速還原創作靈感。香港文匯報記者親見:只需選定角色個體、確定環境背景(如黎明黃昏、風霜雨雪)和鏡頭構圖,腦海中閃現的拍攝靈感便能即時生成為具象圖像;若與設想不符,還可隨時調整。「這搭建起了從構思到影像創意的關鍵橋樑,大大提升了導演的溝通與執行效率。」馬平介紹。
面對業內的質疑,馬平態度堅定。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每一次進化都伴隨反對的聲音,但這從未阻擋歷史的車輪。對於「AI將取代創作」的爭議,他鮮明回應:「機器是人類四肢的延伸,AI則是思維方式的拓展。正如膠片時代向數字時代轉變後,按下快門不再奢侈,真正的攝影師反而更加脫穎而出。AI時代同樣如此——工具將解放創作者,使其擁有更廣闊的完美表達空間。」
一棚拍全片 虛擬拍攝前景廣
浙江橫店、象山等大型實景影視城,一直是國內行業領頭羊。不過隨着以AI為代表的科技浪潮迅猛來襲,重慶在影視賽道上的一系列科技動作,可謂彎道超車。此次2025上合組織國家電影節選擇在重慶永川「科技片場」二期舉行,讓這座西部小城星光熠熠。
從陽光明媚、微風習習的白天,到月光皎潔、煙花綻放的夜晚,需要多長時間?在重慶永川科技片場發現,這個答案是1秒鐘。在這個3,000平方米虛擬拍攝棚裏,攝像機拍到哪裏,背景屏就會隨着鏡頭的移動而變化,實時渲染輸出高品質畫面。這裏擁有亞洲最大LED虛擬拍攝系統,nDisplay、Disguise全球兩大影視應用最多的虛拍系統體系,可滿足更多國際上不同技術團隊的項目需求。
傳統影視城拍攝按需求進行置景,而虛擬拍攝技術減少了場地搭建和後期特效合成的成本,可以在影棚內完成大部分拍攝,無需頻繁轉場。「比如導演需要開過來一輛車,馬上就能實現。」工作人員按動手中按鈕,一輛「車」出現在屏幕上。
影業複合型人才稀缺
運營永川科技片場的達瓦伯樂(重慶)影像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森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虛擬拍攝技術對電影項目拍攝是一種降本增效的技術手段,根據不同題材內容的影視項目可以減少30%以上的成本。目前已有《長津湖》《熊貓計劃》《難哄》《狂野時代》等50餘部影視作品都在此進行虛擬拍攝,科技片場使用率更是高達90%以上。
馬平認為,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中國影視在AI技術的應用上已走在世界前列。但他同時提醒業界仝仁,任何科技革命初期的成果都極其容易被超越。電影業的未來發展亟需兼具深度技術思維與藝術思維的複合型人才,而此類人才目前仍屬鳳毛麟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