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疆發展建設的歷史上,兵團是一支十分重要的力量。7月8日,香港新聞聯高層參訪團走進位於新疆石河子的「軍墾第一連」及「軍墾博物館」,深入了解兵團人投身新疆建設的火熱歷史,並親身體驗了犁地、打鐵、磨豆腐等「軍墾日常勞作」,參訪團成員紛紛感嘆新疆能夠發展至今的不易,並對兵團於當地發展的特殊意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知。
從石河子市中心出發,汽車飛馳在寬闊的大路上,兩側樹木高聳,一派翠色,不經意間,新聞聯一行就來到軍墾博物館。在這裏,大家仔細了解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分布圖,了解了王震將軍當年主動請纓奔赴新疆、肩負起當地發展建設重任的歷史,了解了初代兵團人打地窩子、貼烙餅子的艱苦歲月,看到了二代「兵團娃」在土屋裏認真讀書的動人場景……
「我實在不敢相信當年的建設者居然面對如此艱苦的條件,但又作出了這麼大的成就。」一位參訪團成員在看到展櫃裏初代兵團人曾經穿過的「軍大衣」時深受觸動。那一塊塊各色的補丁、一處處修補的痕跡,彷彿將人拉回到了那個艱苦卓絕的歲月,「正是老一輩軍人的付出,才有了今天新疆同胞的幸福生活。」
汽車輾轉,參訪團一行隨即來到軍墾第一連。在這裏,生動還原了當年初建新疆時的物理場景。從滿是小板凳的學習教室,到長條大桌的集體食堂,從鐵匠爐、豆腐坊,到遠近聞名的地窩子……參訪團成員在觀瞻的過程中,彷彿不知不覺穿越到了那個熱火朝天的年代。
「用力一點,再用力一點,加油!」聽着當地百姓的助威聲,興致勃勃體驗犁地耕田的參訪團成員也鼓足了勁向前邁進。但是,沉重的鏵犁、深軟的土壤、暴曬的天氣,都帶來了極大的挑戰,讓參訪團成員對當年建設之不易有了切身的體會。隨後,大家還體驗了打鐵釘、磨豆腐,走進一個個不同功能的地窩子,全面了解當年兵團人的生活實況。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寶峰 石河子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