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欣

近日,好友邀請我去家裏吃餃子,又勾起了我的思鄉之情。其實人思鄉,很多時候都從思念兒時的美食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想吃一頓餃子,尤其是母親親手擀麵和調餡兒製作而成的餃子。但生活在香港,母親還未能長期來住,每年只有回家鄉的時候,才能吃上母親的那頓手工水餃。

香港售賣手工水餃的舖子不多,尤其是店家親自擀皮兒的那就更少了。我吃過中環威靈頓街的「餃子園」的水餃,手擀的麵皮,柔軟中帶着勁道,即便是煮久了,外皮也不會爛得難看,仍有嚼勁,令我想起母親的手藝了。 前段時間,散步至威靈頓街時,卻發現「餃子園」在無聲無息中結業了,不禁悵然若失。

好友說,其實「餃子園」的水餃並非我形容的那樣可口。而我不認同,我說,或許是因為他家的餃皮是手擀,吃起來和母親做的很相似。相對於餃皮, 我個人認為餃子餡沒有什麼特別的技術含量,而對餃皮的要求很高。製作餃皮的麵團的水分、彈性、醒發麵團的時間,還有手擀麵皮者的力度和技巧都是決定它好吃與否的重要因素,缺一不可。

傳統的北方餃子,要數韭菜肉餡、白菜肉餡的最受歡迎;來了南方,餃子餡的花樣突然變得多了起來,有蝦仁韭黃的、茴香肉的、翠玉瓜肉的……讓人出現選擇困難症。 香港的餃子店,也是提供了各式各樣的款式,通常一碟十個,擺放得精美,我常常覺得吃法太過「斯文」,一份的數量也不夠吃。

我們以前在北方吃餃子,一個人負責擀皮兒,幾個人負責包餡兒,三下五除二,很快就擺放了滿滿一桌子,再拿去給「專人」煮餃子。嘩嘩啦啦,幾十隻餃子被撥進盛着滾水的大鍋,打3遍冷水,煮沸3次,就可以出鍋。我們小孩子早就抱着個大碗排隊等候,手裏還攥着個生蒜頭,等着吃口餃子、就一口蒜,這北方的吃法才叫一個香。

一連煮了好幾鍋,我們也不知排了幾次隊,吃了多少隻餃子,總之就是餃子管夠。大快朵頤之後,爺爺會叫我們喝下半碗餃子湯,「煮過餃子的湯最化餃子咯,有助消化!」

吃餃子,就像一種儀式,先從圍觀大人們如何和麵、擀皮兒、調餡兒開始,再圍觀煮餃子,到最後的吃餃子、喝餃子湯,少了哪一個環節,都欠缺了這儀式的重要一環。

在香港,不少從北方來的內地人會選擇在冬至吃餃子應節,而來自廣東地區的香港新移民和香港本地人會吃湯圓。有趣的是,愈來愈多的香港人,也知道北方人冬至吃餃子的習俗,大家彼此尊重,各生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