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涵蓋14個試點,包括政府大樓、食肆、商場、私人樓宇、公共屋邨等。作為兩個公屋試點之一的連翠邨,是一個單幢大廈的屋邨,約有300戶,由房委會管理,日常清潔由香港物業服務公司協會主席潘建良所在的物業服務公司負責。潘建良日前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表示,計劃結束後整體垃圾量及回收量較試行前略有改善,反映培養居民的環保回收意識非一朝一夕之功,建議政府若要重推,政策宜保持彈性,不必設立硬性的重推時間表。「我作為支持環保的人,如果不再繼續推行垃圾徵費,當然有些失望;但同時亦理解,在現時的政治、經濟環境下,政府做事有優次,環保與挽救經濟之間,顯然後者更緊迫。」他說。
試行結束後廚餘量打回原形
潘建良表示,連翠邨開展先行先試計劃前,每日傾倒4桶660公升的大號垃圾桶,回收20公斤廚餘,每月回收物總量約為590公斤。試行期間,每日傾倒垃圾量上升至5桶,回收廚餘量25公斤,每月回收物總量增至620公斤。他解釋,垃圾桶量上升主要是指定膠袋的相關要求導致,「指定袋只能裝七成滿,所以原來裝4桶的量,現在要5桶。」居民在計劃期間環保意識亦相對高,廚餘及其他回收物總量分別上升25%及5%。
然而計劃結束後,情況打回原形,該邨每日平均傾倒約4桶垃圾,廚餘回收量回落至20公斤。潘建良分析,環保並非現階段香港最關注的議題。「因為經濟環境變化,政府的角色有所轉移,可能將更多資源放在拚經濟等更加重要、緊迫的問題上。其實搞環保是需要很多資源的,擺放回收桶、安排回收服務、相關宣傳教育,樣樣都需要錢。」
潘建良籲日用品減少包裝
潘建良表示,環保固然重要,但同樣體諒政府施政存在優次,「太平盛世之下,我們可以考慮做環保,但現在我們的商界水深火熱,打緊貿易戰,我們當然要考慮如何挽救經濟,令市民的生活不要因為美國胡亂加關稅而下降,值得理解。」
對於未來政府應如何優化計劃,再於適當時機重推,潘建良建議由三方面入手:首先是分階段實施,擴大智能回收設施覆蓋率;同時加強回收配套,提供更多「綠在區區」一站式回收點,簡化分類流程;最後是加強經濟誘因,鼓勵本地生產商和零售商實行源頭減廢,減少日用品包裝,從而減少市民層面收到的廢物,強調廣泛的環保宣傳及教育至為重要,例如宣傳正確的回收知識,舉例即棄電池、電燈膽等不建議棄於一般回收箱;湯水、過硬食物殘渣等均不屬於可回收廚餘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