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潔工人娜姐在連翠邨工作數年,見證了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由開展到結束的全過程。她憶述去年試行期間的工作情況,脫口而出說:「當時多了不少工作。」在娜姐看來,連翠邨2018年才入伙,是整個港島東區最新淨的公共屋邨之一,居民以年輕人為主,學習能力相對強,但連這座屋邨都「搞唔掂」,她相信在其他樓宇推行垃圾徵費的難度更高。
娜姐向香港文匯報表示,她每日上午8時開始工作,4名清潔工友共同負責一棟樓的垃圾處理。連翠邨有36層,每層樓都有分類回收設施,另有大型垃圾桶。先由3名工友分別處理高中低樓層的垃圾,再由地面一名工友集中。「我們那個時候,除了要將每層樓的分類垃圾揀出放在不同膠袋,還要挑出住戶沒有用指定膠袋盛載的垃圾,第一轉要先將這些『白袋』(非指定垃圾袋)集合起來,用一個大的綠色袋(指定垃圾袋)套住,送到樓下。第二轉再將其他合規的綠色袋倒進垃圾槽。」
娜姐指出,計劃試行前每日4人處理垃圾約花費60分鐘;試行期間,處理時間增至90分鐘,增加50%,因總工時不變,變相擠佔了工友們掃地、清理斜坡等外圍工作的時間。
認同經濟誘因見效
雖然數據上看,總體回收量變化不大,但娜姐認為,先行先試計劃並非全無成效,「就我自己感覺,居民們回收習慣是養成了,比較少入錯回收箱的情況,廚餘桶周圍的餸汁也少了,還見到一些早前較少回收物的樓層,現在會收多些,始終這裏年輕居民較多,接受知識很快。經過這一次,可能未來哪天再推,會更加順暢。」
她又提到部分居民並非出於環保意識進行回收,而是受回收換禮物等誘因影響,政府可從經濟誘因方面着手提升回收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