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政浩、馮穎麟 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服務總監

九龍城區新舊交融,近年多了新建築落成,特別是蜚聲國際的啟德體育園,煥發出一股新氣象。不過,繁華背後,九龍城區卻是全港最多「劏房」的區域之一,達到萬多戶。

在接觸來自「劏房」與天台屋的基層婦女尤其是單親媽媽的過程當中,社工們發覺她們不少因照顧家庭而放棄工作機會,陷入「照顧者枷鎖」。她們當中有不少希望能重投職場,可是眼前關卡重重,包括缺乏求職資訊渠道、市場欠缺零散工崗位、相關技能經驗有限等。

躍變的九龍城機遇處處,有不少就業崗位正待有能者擔當。在九龍城區扎根多年的社工,看準了「供」與「求」的市場定律,透過社區網絡,連結了不少有意就業的基層婦女,協同當區的連鎖咖啡店、物業管理設施、食肆和啟德體育園營運商,推動「媽媽更」崗位,讓基層婦女重拾自信,活出人生,為社會作出貢獻。

以下是兩位媽媽的經歷:

做兒女好榜樣

悅悅媽媽現與十歲的女兒悅悅居於九龍城區的過渡性房屋,全職照顧悅悅。她曾經因與丈夫離異而感到徬徨無助,並懷疑自己會否有未來。她偶然參加了香港聖公會九龍城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的活動,並認識了中心家庭支援網絡服務隊的社工。社工留意到悅悅媽媽這類基層婦女渴望投入勞動市場,但總是因為難以平衡照顧者的角色而無法付諸實行。

中心社工因應九龍城區有不少樓宇重建,故此聯絡了發展商,讓他們了解基層婦女的需要,與中心合作,聯乘大專院校向基層婦女提供物業管理課程及影子工作實習計劃,並提供培訓津貼,成功令悅悅媽媽能踏進職場大門。完成培訓後,發展商以「媽媽更」聘用悅悅媽媽從事物業管理工作,讓她能夠兼顧工作與照顧女兒。悅悅媽媽滿足地說道:「真係好開心,可以返工,又可以照顧悅悅!令我覺得自己係悅悅面前,好自信咁講,媽媽係有用嘅!」

九龍城中層收入的家庭數目持續增加,他們重視生活質素,這為當區居民提供了大量健康和服務產業的就業機會,如美容、按摩等,也為地區經濟注入新活力。珊珊是一名居住在紅磡的基層媽媽,她希望在不影響家庭的情況下外出工作補貼家計。由於欠缺技能及學歷限制,令珊珊處處碰壁,沒有信心就業。在朋友推薦下,參加了聖匠堂社區中心的僱員再培訓課程「保健按摩基礎證書」,掌握了推拿按摩等專業技能,令她增添了信心和成就感。

珊珊經中心就業主任轉介,到區內美容院擔任按摩師,工作時間有彈性,既減省了交通成本和時間,又可同時兼顧家庭。美容院為珊珊提供在職培訓,讓她學習先進儀器,增值自己。對珊珊而言,工作除了有穩定的收入外,還增強了她的市場競爭力,由基層主婦搖身一變成為新時代職業型女性,在快速變化的社會實現個人價值,並為社區的發展作出貢獻。這鼓舞了更多基層媽媽勇於嘗試,走入職場和活出自我。

釋放勞動力

隨着九龍城區的過渡性房屋及簡約公屋相繼落成,區內基層人口預計持續增加,社商協作模式具備廣泛推廣的潛力。為進一步擴大影響力,社福機構可建立「地區就業聯盟」,整合區內企業職位空缺與社福網絡,定期舉辦行業招聘活動,為企業與求職者提供直接交流的機會,促進精準就業配對。

第二個發展方向是延伸支援服務,例如與教育局及社區機構合作,延長學校託管服務時段,或提供臨時託兒支援,解決婦女因照顧責任無法就業的困境。

現屆特區政府一直做好地區工作,地區民政事務處可以充當推動基層婦女就業的聯繫人角色,積極推動「媽媽更」,讓基層婦女可以原區就業,促進地區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