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甘肅天水幼兒園發生的血鉛超標事件,是近期發生最駭人聽聞的食品安全事件。幼兒園後廚違法給食物添加不可食用的染料,給200餘名兒童和多名教師帶來身體嚴重損傷,這是道德淪喪也是監管缺失,涉案人員必將迎來法律嚴懲。

近年來,內地發生多宗食安案件,其中涉及到幼兒的最令人揪心。2005年開始,碘超標奶粉、三聚氰胺奶粉,到「大頭娃娃」假奶粉案(蛋白固體飲料冒充奶粉),這一系列喪盡天良的奶粉食安案件,徹底摧毀了國人對國產乳業及嬰幼兒食品的信任。此後,中國食品安全法修訂,奶粉實名制追溯體系建立。隨着對食品藥品安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和最嚴肅的問責」四個「最嚴」寫入法律成為國家意志,人們對國產食品安全的信心正在恢復。

20年前的甘肅天水,也曾發生多名兒童因環境污染導致鉛中毒事件。彼時事件是通過央媒報道被曝光,此後有關部門介入,經歷一段時間調查,甚至是多方博弈,相關涉案企業才被查處。此次甘肅幼兒園血鉛案,經網絡曝光發酵後,有關部門快速行動,對涉案人員實施刑拘。同時,紀檢監察機關啟動對教育、市場監管部門失職人員調查;國家醫療組介入,陝西省開通綠色通道救治。

食安「四個最嚴」亟待真正落實

可以看出,兩宗發生在天水的鉛中毒案起因不同,處理的方式和速度也不同。雖然有關部門事後查處迅速,但籠罩在甘肅天水幼童頭上的鉛中毒陰霾整整20年仍未能散去。同時,各地學生餐的食安問題頻發,截至2024年12月,國家監委指導各級監察機關依法查處貪佔學生餐費等問題高達3.8萬件,處分多達2.3萬人。

這些案件都說明,食品安全的「四個最嚴」亟待真正落實。今年7月,「全國食品安全內部知情人舉報系統」正式上線運行,通過實名匿名舉報雙軌制,精準識別食安問題「潛規則」,推動「全民參與、全程監督」的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格局。同時,食品安全法正在修改中,進一步加強對嬰幼兒食品的監管。期待此次天水幼兒園血鉛案,能夠再次推動中國食品安全治理的進步。 ●香港文匯報記者 劉凝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