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年前的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蓄意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圖為來自遼寧的何瑀笛(左)剛剛參加完中考,就跟着爺爺來到宛平城參觀彈坑遺址。 香港文匯報記者馬曉芳 攝

彈坑無聲訴歷史 勿忘國恥留警鐘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馬曉芳、郭瀚林、李暢 北京報道)88年前的1937年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蓄意製造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悍然發動全面侵華戰爭。88年後的7月7日,香港文匯報記者來到當年被日軍轟炸過、位於盧溝橋東側的宛平城牆,看到很多民眾特意在「七七事變」紀念日當天前來觀瞻炮彈坑遺址,在這個特殊的日子回望歷史、銘記國恥。人群中有年近百歲的退伍老兵,亦有剛剛中考完的青春少年,但無論年齡長幼,每一個站在城牆下的觀者,都感受到了彈坑這個無言證人帶來的震撼與觸動,很多人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宛平城牆上的炮彈坑見證了88載歲月滄桑,吾輩後人自當銘記歷史、勿忘國恥,用奮發圖強守護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98歲的退伍老兵劉志榮家住宛平城附近,幾乎每天出門時都會路過這段意義非凡的城牆。7日中午,頂着炎炎酷暑,劉志榮特意來到城牆炮彈坑遺址下觀瞻,回望這段熟悉又刻骨銘心的歷史。宛平城是「七七事變」的發生地,88年前日軍在此製造事端,炮轟宛平城,悍然開啟了全面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巨大災難。城牆上的炮彈坑如今依然清晰可見,它們是歷史的無言證人,也是留給後人的警鐘。

國家從屈辱走向強大

儘管已近百歲,但劉志榮長者身體硬朗,思路清晰,每天堅持看新聞、讀報紙,時刻關注着國家的發展與進步。他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自己從新聞了解到山東艦航母編隊近日訪港的消息,香港市民紛紛前往觀看,感受到國家的強大,也深感自豪。

「看着日本侵略者留下的炮彈坑,想着我們中國有了自己的航母,非常自豪。航母振奮了香港市民,也是全國人民的驕傲!」劉志榮長者的這番話,不僅是對國家軍事實力感到自豪,更是對國家從屈辱走向強大的深刻感悟。在他看來,從宛平城的炮彈坑到山東艦的威武雄姿,從過去的受辱到如今的強大,中國的發展歷程令人動容,也激勵着人們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努力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中考生冀成為火箭兵

來自遼寧的何瑀笛剛剛參加完中考,就跟着爺爺來到宛平城參觀。他的爺爺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因為今天是「七七事變」紀念日,特意帶孩子來這裏看一看,更真切感受歷史。何瑀笛說,爺爺也曾是一名老兵,未來希望繼續爺爺的事業穿上軍裝保家衛國,「什麼時候都不能忘國恥,牢記歷史,現在國家強大了,更需要銘記過去、繼續努力。」他期待未來能夠當一名火箭兵,從事軍事研究,為國家作出貢獻。

納涼長者臉上滿是平和

在「七七事變」88周年紀念日這天,香港文匯報記者在宛平城牆下遇到了很多人。他們大多安靜駐足在彈坑遺址下,深深注目當年日軍留下的大大炮彈坑,感受那段慘痛歷史。然而時光流轉,如今城牆四周綠樹蔥鬱,步道蜿蜒,宛平城周邊居民們每天都會圍着城牆晨練遛彎。綠蔭之下,銀髮長者悠然地在城牆根下納涼,臉上滿是平和;身着運動裝的年輕人騎着自行車穿梭而過,盡享安寧愜意;樹蔭下,孩子們正追逐嬉戲,清脆的笑聲此起彼伏,迴盪在城牆之下。

硝煙散盡高鐵呼嘯掠過

眼前這幅歲月靜好的畫面,與 88年前的戰火紛飛形成了震撼人心的反差。「這裏每天都有不少人來遛彎,7月7日是全中國人都得牢牢記住的日子!」 彈坑不語,那些深嵌於青磚之上的創傷,是歷經八十八年風雨滄桑的證言。硝煙散盡,盧溝橋的獅子依舊倚欄而立。一列列高鐵呼嘯掠過永定河,流線型的車影與城牆斑駁的彈痕在同一時空交疊。一位在宛平城生活了幾十年的長者感慨道,「沒有先輩們浴血奮戰換來抗戰勝利,哪有現在的和平生活?這些炮彈坑時刻提醒我們勿忘國恥,發奮圖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