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民族危亡時刻,舉國焦土、炮火轟鳴,很多人覺得恐懼和無望,有那麼一批人,用他們的筆告訴同胞,有希望!」原創音樂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7月7日劇本創作進入最後階段。總撰稿朱海表示,自己深為大公報人以筆作槍,與國人共赴國難、發出抗戰強音的情懷與精神所震動,將用心用情,竭盡所能,把這段「文化抗戰」的光輝歷史呈現在舞台。

身為著名策劃人、編劇、詞作家,朱海曾擔綱過十多屆央視春晚以及亞運會等大型文藝活動的總策劃和總撰稿,但談及音樂話劇《一張報紙的抗戰》的創作,他仍難掩激動,表示「有一種巨大的神奇的力量在吸引他」。

為抗戰吶喊從未停止

據透露,為完成這部舞台話劇的創作,他找到上百本有關《大公報》的書籍,重讀《大公報》抗戰時期的報道,常常淚流滿面,不能自已。

朱海說,在抗戰期間,《大公報》既堅持出報,又絕不屈從於日寇鐵蹄,其間從天津到上海,從漢口到重慶,從香港到桂林,歷經艱辛、六遷其館,但無論如何輾轉顛簸,為抗戰的吶喊從未停止,且始終昂然挺立,絕不低頭,這種熱血、正氣和頑強不屈體現了報人的風骨和民族的血性。

朱海認為,《大公報》客觀、忠實地記錄了那場殘酷的戰爭,從揭露「九一八」事變真相到報道美艦「密蘇里號」上日本投降儀式,朱啟平、蕭乾等記者通過報道日軍暴行,激發中國軍民、全世界正義力量對日本帝國主義的憤恨,通過宣傳中國軍民奮勇抗戰的事跡,凝聚中華民族的抗戰力量,傳遞正義必勝的信心。

戰地通訊就像「吹響的號角」

「社會和歷史尚未跟上的,新聞的力量能跟上。」朱海說,《大公報》的戰地通訊就像「吹響的號角」,振奮民族精神,鼓勵全民族抗戰,在當下民族復興的時代背景下,亦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香港文匯報記者 王玨、蘇雨潤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