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軍侵佔香港後,1942年初(春節前)我帶着兒子、女兒和家婆共4人,買船票坐拖渡船從香港回廣州,全船約480人。船到廣州南石頭後,被日軍攔住不給上岸,說要檢查瘟疫……我在船上大約月餘,走的時候,原來的480人,最後只剩下40餘人。我見到有幾個在船上死了,被日軍丟下河裏去,其他進了傳染病室,沒有回來,聽人說他們都死了。我離開船後再也見不到船上的人了。」泛黃的手稿,是被公認為調查研究侵華日軍在粵進行細菌戰與化學戰第一人、廣東省社科院原研究員沙東迅於1994年訪問香港難民倖存者何瓊菊的實錄。當年何瓊菊已經80歲。
香港英軍失守之後,1942至1943年間由於日軍施行「歸鄉政策」,大量香港難民被遣返廣州。據不完全統計,在香港淪陷後的三年零八個月中,先後有104萬香港難民迫於生計回到內地。當時香港難民回鄉路線有三條:東線,由香港經九龍半島,越過深圳河,從內地進入廣東;西線,從香港坐船經澳門,從珠海進入廣東;中線,從香港坐船繞過大嶼山,從珠江口進入廣州。中線的終點,就是何瓊菊口中的南石頭。
難民收容所成「細菌殺人工廠」
其時,廣州當局把原南石頭懲戒場改為「廣東省南石頭難民收容所」,原意是將粵港難民和流浪街頭、無家可歸的乞丐集中收容救濟。沒想到,這裏成為了侵華日軍的「細菌殺人工廠」。何瓊菊的兒子馮芳標一提起南石頭就「毛骨悚然」。逃難時只有八九歲的馮芳標對難民營的日子印象深刻:「在船上的人數一天天減少……當時日軍製造『理由』要把我們整死,或讓細菌在我們身上互相傳染。」
何瓊菊的證詞,恰好與曾參與屠殺的「波第8604部隊」老兵丸山茂供述互相印證。1993年,因無法承受良心拷問寫下了屠殺證詞,他明確指出,大量屠殺香港難民的細菌戰,起因於日軍對香港的侵略。昭和十七年(1942)一月,香港那個軍政廳企圖把市民趕出佔領區,開始徵收香港、九龍的糧食、物資,這使香港居民陷於嚴重缺糧的境地。這時,軍政廳發出公告,只要市民回家鄉,就發給糧食……那些人從珠江溯源而上,湧向廣州市。軍方為了保持廣州市的治安穩定,不讓他們進入廣州市,而關在灘(南)石頭難民收容所裏,施以慘無人道的細菌戰。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寶儀 廣州報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