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玉菡:擬建動態資料庫 讓各部門機構資訊盡快互通
香港人口持續高齡化,65歲或以上長者佔總人口比例已升至23%,推算2046年進一步升至36%,對安老服務及照顧者支援的需求只會愈來愈大。香港特區政府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近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強調,特區政府一直以「居家安老為主、院舍服務為輔」為安老政策方針,優化養老服務設施及提升服務品質,包括加強社區支援網絡、持續增加本地院舍供應,以及為長者購買內地醫保等。他表示,未來其中一項重點工作是構建動態高風險資料庫,運用大數據及早識別風險較高的單老、雙老家庭或殘疾人士家庭,期望在悲劇發生前已介入並為其提供所需協助。他透露,已釐清當中或涉及的私隱問題,會盡快整合分散在不同部門、機構的社福服務相關數據資料及醫療紀錄,實現資訊互通。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弦
勞工及福利局的工作範疇相當廣,單是2025/26年度政府投放在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預算已多達1,304億元,佔整體政府經常開支22.2%,在各政策組別中位列第一。孫玉菡表示,目前在社會福利範疇上首要是集中精力做好兩件事,首先是針對長者及殘疾人士建立動態的高風險資料庫;另《強制舉報虐待兒童條例》將於明年1月正式生效,勞工及福利局要做好落實工作(見另稿)。
先整合社福資料醫療紀錄 精準服務有需求者
針對動態高風險資料庫,孫玉菡希望先整合分散於不同部門、機構的社福服務資料與醫療紀錄,例如長者入院紀錄等,「希望改變以往被動等待求助的模式,透過及早識別和介入高風險家庭,更精準地服務有需求群體。」
資料庫以外,他指97%香港長者選擇居家養老,故優化養老服務設施、提升服務品質的工作亦非常重要,「要實現居家安老必須投入大量支援,包括長者中心服務、長者社區服務券計劃,以及注資推廣樂齡科技等,盡可能讓長者留在社區安享晚年。」
他表示,特區政府未來會大力加強社區支援網絡,例如長者跌倒後又不想離開家庭入院養傷,便向他們提供樂齡科技產品及協助他們改造家居。
人口老化其中一個現象是出現不少「以老護老」及「以老護殘」的家庭,照顧者面臨巨大壓力。孫玉菡表示,現屆特區政府亦積極回應此問題,除了財政支援及推出24小時照顧者支援熱線外,還開展為期3年的照顧者宣傳活動。照顧者支援熱線至今已運行約20個月,截至今年5月底共接獲9.4萬個求助電話。
孫玉菡透露,來電者主要尋求情緒支援,「例如因情緒低落或遇到難以克服的困難,也有很多人諮詢社區資源,還有部分涉及財務或家庭問題,已有1,600宗個案轉介至專業社福機構跟進。」部分求助個案被評為危急,約160宗個案需要社工即時外展介入;另有190宗個案則獲解決臨時託管需求。
廣東照顧安老院舍現增至15間
特區政府一直持續透過興建院舍或買位以增加宿位數目,同時通過修訂《院舍條例》提高院舍服務品質。至於「廣東院舍照顧服務計劃」下的院舍數目,已由孫玉菡上任時僅在深圳及肇慶原有兩間計劃下院舍,增至現時15間。孫玉菡表示,現已有逾400名香港長者透過計劃到內地養老,既緩解了本港院舍的壓力,也為長者提供了更多選擇,「他們可自願選擇回鄉下或環境更佳的內地院舍,且內地院舍在空間、人力配置及活動選擇上普遍比香港好。」
他續說,特區政府將於今年下半年推出醫療支援,為參與計劃的長者購買內地當地醫保,「曾經計算過,即使長者一年內要接受心臟病及骨折手術,每年3萬元的住院共付額應該足以支付。」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