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填補一些行業長期以來的人手空缺,香港特區政府推出「補充勞工優化計劃」,上月中亦推出新增網上投訴表格等4項新措施以保障本地勞工優先就業。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強調,整個輸入外勞機制是注重本地就業優先,但一些職位確實長期缺乏本地勞動力,「例如護理員、洗碗工及外省菜廚師等,若不引入外勞難以運作。」他表示,未來會持續優化政策,並根據實施情況動態微調。

勞工處在優化計劃專題網頁新增網上投訴表格,亦設有專線電話,方便本地僱員及市民就僱主涉嫌違反優化計劃的規定作出投訴。勞工處於今年首5月個透過熱線共收到38宗具名投訴,孫玉菡透露,6月首兩個星期更接獲22宗投訴,孫玉菡相信是工會積極鼓勵及協助工人舉報令投訴量增加,其中飲食業佔比相對較高,勞工處會跟進所有投訴資料,若查明屬實會採取行政制裁。

他強調,具名投訴既對僱主公平,亦方便查核投訴情況是否屬實,日後也能針對僱主採取行動,「若是匿名投訴,相關資訊僅會作為情報參考以協助集中資源增加對高風險地方進行巡查,顯然具名投訴更好。」

護理員外省菜廚師長期缺人

他重申,整個輸入勞工的機制是注重本地就業優先,例如「補充勞工優化計劃」要求每個崗位要先進行四星期本地招聘,若有本地人求職卻無人成功獲聘,會逐一致電了解原因,「如發現是僱主諸多為難不錄用,就不會批准其外勞申請。」他續說,若某個工種本地求職者增多,外勞獲批數量自然會減少,這是機制本身的設計邏輯;但本地護理員長期缺乏,外省菜等特色菜系的本地廚師亦不多,對外勞的需求自然更高。他並舉例指出,多年來一直沒有很多本地人願意做洗碗工,沒有理由停止輸入外勞,否則行業根本難以運作,因此不能「一刀切」全部停止引入。

孫玉菡表示,輸入勞工政策需兼顧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維護外勞權益、對僱主公平,以助力經濟發展,「特區政府多年來在這三方面已積累不少經驗,未來會持續優化政策,平衡本地就業與行業人力需求,並會根據政策實施情況動態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