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海明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最近有人謂旅客「只有18元就不應來」,將旅客標籤化為「低質素」。這實際上是一種社會歧視言論,容易引發公眾情緒對立,甚至演變為排外風潮。
避免「消費優越主義」蔓延
作為一個開放社會,香港不應走向「消費優越主義」,更不應容許以消費多少劃分人群價值的風氣蔓延。
旅遊的本質是文化交流,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尊重與欣賞。香港歷來以開放、包容、多元作為城市精神,無論是推動經濟發展,還是建立國際形象,海納百川的文化基礎都是不可或缺的,旅遊業亦不例外。真正強大的城市,能容納商務精英,也能容納背包客;既歡迎豪華郵輪,也歡迎自由行旅人。旅客的消費金額,不應被視為其文化素養或文明程度的指標。旅客是否「有素質」,應以其行為是否守法、是否尊重本地風俗、是否講究禮儀為準,而非其是否入住高檔酒店、是否大額消費。
香港作為國際化都市,旅遊業一直是重要支柱,亦是展現城市形象的窗口。事實上,許多訪港旅客,都注重體驗本地生活。他們選擇小旅館、社區餐館,乘坐公共交通,是希望沉浸式了解城市風貌。他們尊重本地文化,願意花時間走進巷弄、探索社區,留下積極的口碑與文化傳播。若社會輿論將「低消費」與「低素質」劃上等號,實屬以偏概全,亦有失公允。
我們應看到全球旅遊者行為的轉變。現在來港的旅客比以往更重視性價比,更注重深度體驗文化、優化個人體驗。若我們過度排斥較低消費的旅客,反而可能會使旅客被標籤化,讓城市發展受限於狹隘的價值框架。
海納百川迎各方來客
一個城市若要保持旅遊業的長遠競爭力,必須具備多層次、多樣化的接待能力。這意味着,城市不僅要有高端商務酒店、奢侈品消費圈,也應有適合背包客、小資旅人、文化興趣者的空間,如青年旅舍、平價美食、社區步行路線、小店文創等。香港的城市結構本就具備這種多元基礎。從中環的國際寫字樓到深水埗的小巷市井,從維港夜景到屯門海灘,從高級餐廳到茶餐廳、街邊攤檔,香港的魅力正是這種「高低並存、雅俗共融」。若只歡迎高消費力旅客,排斥消費較少的旅客,無疑是在削減自身的吸引力,也令旅遊經濟失去應有的深度與廣度。
更重要的是,旅客節儉未必是潛在消費力弱,而是消費方式與以往的旅客不同。他們或許不會在名店豪爽購物,但會在社區小店支持本地品牌;他們也許不選擇住宿五星級酒店,卻會在網上寫下好評、拍攝Vlog、分享打卡地點,為香港帶來大量免費的城市傳播資源。這種「長尾效應」對旅遊經濟而言,同樣至關重要。
當然,我們不能忽視部分旅客在行為上的不當之處,例如不文明、不守秩序甚至違法行為。這類情況應依法處理,特區政府亦應加強引導和規管。但我們必須清晰地區分:「不當行為」應被批評的是行為本身,不是旅客的消費能力、國籍、年齡或穿着打扮。
我們應摒棄標籤化思維,以更理性、更務實的態度歡迎旅客來港。他們不僅是城市經濟的一部分,更是文化傳播的橋樑。香港若真要建設世界級城市,就必須具備世界級的包容力。我們應主動塑造一個既能吸引高端商旅,也能接納大眾旅客的旅遊生態。
就算旅客來港預算有限,他們願意千里迢迢到來體驗這座城市,欣賞這裏的文化與風貌,我們為何不歡迎?一個真正有實力的城市,不在於拒絕誰,而在於能讓所有人都可乘興而來,盡興而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