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圳變電站運轉三十餘載 見證「雙城互聯」到「灣區一體」
在深圳龍崗,深圳變電站這一連接深圳與香港的電力樞紐已默默運轉三十餘載。作為粵港澳大灣區能源互聯的其中一個核心節點,這裏承載着深港兩地電網「血脈相通」的歷史使命。在去年6月28日,第三台500千伏聯絡變壓器正式投運,等同在深港電網之間進一步加強了一個重要的供電通道,深港電力互聯正式邁入超高壓「雙通道時代」。對於深港電力互聯,參與其中的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變電管理一所深圳巡維中心安全監督員姚曉哲表示,深港合作就像是兩家人共守一道門;這不僅是技術合作,更是生命線工程。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章芸菲
深港電力互聯的故事,最早要追溯到1979年,當時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電力需求激增,深港電力互聯有效緩解電力短缺的問題。深圳變電站於1992年建成超高壓通道,1996年開始實現深港電力互送,作為深港電網彼此的重要「外援」,當任何一方電力供應緊張或出現突發情況時,另一方電網可迅速提供支援。南方電網深圳供電局變電管理一所深圳巡維中心安全監督員姚曉哲表示,深圳變電站最早的深港電力互聯建成於三十三年前,從那以來深圳變電站一直僅有一條超高壓電網互聯通道運行。
深圳變電站升級保障安全
姚曉哲將第三台聯絡變壓器投運形容為一次「質變升級」。在他看來,深圳變電站雙通道相當於為兩地電網加了「雙保險」,建設新通道不僅提升供電能力,更透過設備互鎖、聯合調度線路隔離等技術手段,構建起深港電力合作的「安全屏障」。不僅如此,供電通道的進一步強化使供電可靠性大幅提升,同時亦有空間維護及檢修原通道的設備。姚曉哲透露,新通道投運後半年內,原通道設備已完成全面檢修,「這在深圳變電站單通道時代幾乎不可想像。」
攻克電網互聯「語言障礙」
實現「質變升級」的路注定不會平坦。當被問及第三台聯絡變壓器的投運過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戰,姚曉哲說,最大的挑戰是在第3台500千伏聯絡變壓器更換前,香港的電力同行採用的工作組織措施和他們有很大差別,互相不兼容。他解釋說,深港電網互聯並非簡單的「電線連接」,其背後是技術標準、管理流程的深度融合。姚曉哲坦言:「兩地電力行業作業標準有差異,我們需找到『翻譯』方式。」
為了讓深港雙方的工作人員能夠溝通無阻,深圳的項目團隊與香港電力公司對接,互換保障電力作業安全的工作票模板、互相學習對方的組織措施和術語,並參考1992年深圳變電站首條超高壓通道建設經驗,將雙方標準融入方案。「為了作業流程能夠無縫銜接,我們幾乎提前編了一本深港電力詞典。」姚曉哲說。
此外,姚曉哲提到,團隊還專門請教曾參與原深港輸電通道建設的老師傅。在工程項目的關鍵節點,採用相互見證、同步驗收的方式,令項目實施的過程非常順利,如期啟動。
兩地的專業互動和工作交流不僅增進了技術認知互補,更為未來電力運維升級、優化操作規範提供多元視角參考。姚曉哲提到,在一次與香港電力同行研學交流的過程中,他作為講解員,向香港的來訪人員介紹了日常工作流程,並展示數字電網建設的成果。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香港的來訪人員對電力系統運行和設備管理的內容表現出濃厚興趣,提出了許多專業性問題。交流中,香港電力同行了解到深圳採用編碼鎖對電氣設備鎖定的方式,與他們採用的方式有很大區別。「當時,我們雙方即時展開了深入討論。」
姚曉哲還提到:「在深港電力通道檢修期間,我們雙方要將設備操作至對方要求的狀態,然後將設備上鎖,鑰匙交由對方保管。」這種「互鎖」機制,是深港雙方協同作業的安全屏障,避免了誤操作風險,保障彼此的人身安全。
「就像兩家人共守一道門」
「就像兩家人共守一道門,共同維護電網安全。」姚曉哲說。這是我們從1992年原超高壓通道建設時一直延續下來的做法,已經成為深港電力合作的標準化流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