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回,本專欄通過比照諸出土本《老子》異文,說明今人往往因通行本文字訛誤而誤解《老子》本義,儒道思想本可會通。本篇謹再舉通行本《老子》第41章為例: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太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譯文

上等士人聽到大道,勤勉奉行;中等士人聽到大道,將信將疑;下等士人聽到大道,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算是大道!所以有以下立言:光明大道,猶若陰昧;前進大道,猶若後退;平坦大道,猶若崎嶇;崇高品德,猶若低谷;純潔至白,猶若黑垢;廣大品德,猶有不足;建德立義,猶若苟合;純樸本性,猶可變質。至方正者,反無棱角;至大器物,反無成就;至大音樂,反而稀聲;至大物象,反無蹤形;大道幽隱,無以名狀。但只有大道,善於輔助萬物、成就萬物。

註釋

(1)夷道若纇:夷,《說文》:「平也。」纇,《玉篇》:「絲節不調也。」引申指不平。

(2)辱:本字作「黷」,污垢也。

(3)建德若偷:建,立。偷,《說文》本作「媮」,指偷惰苟合。《荀子·臣道》:「偷合苟容以持祿養交而已耳,國賊也。」俞樾訓「建德」作「健德」,諸家多從其說,恐非。

(4)質真若渝:真,劉師培、朱謙之疑為「惪(德)」字之訛,惟竹簡本作「貞」,與通行本「真」義相近,可知二氏說誤。質真,質樸信實也。渝,變質。《說文》:「渝,變汙也。」

(5)大器晚成:晚,帛書本作「免」,楚簡本作「曼」,漢簡本作「勉」,均當訓作「無」,詳見下文。

(6)大音希聲:希,通「稀」。《老子》第14章:「聽之不聞,名曰希。」

(7)道隱無名:隱,隱沒。帛書本作「褒」,則有盛大義。兩者意義似相左,實無分別。道既可為大,亦可為小,體用一如。《老子》第25章曰:「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是也。

(8)貸:施與。《說文》:「貸,施也。」引申指輔助。

老子將士人分作上中下三等,認為只有上士方可體悟天地形上之大道,下士則蔽於形下物象,不明真理。《論語》載孔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謂中人以上者,方可談論形上之道,其體會正與老子相同。

傳本「大器晚成」,註家或譯解為「重大的器物反而最後才完成」。惟綜考文意,「大器晚成」與「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諸句意義不一,頗有可疑。又上引諸句末字皆為名詞,「成」若釋為動詞「完成」,亦顯與文例不合。

案「晚」字楚簡本作「曼」,漢簡本作「勉」,帛書本作「免」,四字古音皆為明紐元部,可以通假。其中,學者或讀「曼」為「慢」,以為「晚成」、「慢成」意義相若,最終皆可有成。惟筆者認為,「曼」當訓作「無」,《小爾雅》《廣雅》並言「曼,無也。」可證。帛書本作「免成」,意義相通。

「大器無成」,與此章「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以及《老子》第28章「大制不割」,第45章「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諸例無別,皆其正言若反之例也。

考《老子》第34章曰:「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大器無成」,並不是說現實上無所施用、無所成就,而是指即使成就萬物,天下歸順,始終不自以為大,自命為主,絲毫不放心上。君子秉守此一心態,即與道心相合,凡事大而化之,無為自化,自由自在。

「大器無成」體現了道家的「無為」思想,而《論語》載孔子曰:「君子不器。」又《孟子》謂:「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其意義亦與老子所言相若。可見,不論儒道,不分你我,凡對形上天道有所體會者,皆必有相同感悟。此心此理,莫有不同也。

● 謝向榮教授

香港能仁專上學院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