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楊善深畫作《蒼鷹》。 資料圖片

畫鷹

杜甫(1)

素練風霜起(2),蒼鷹畫作殊。

竦身思狡兔(3),側目似愁胡(4)。

絛鏇光堪摘(5),軒楹勢可呼(6)。

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7)。

註釋:

[1]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大詩人,有「詩聖」的美譽。

[2]素練:白色的絹,可以讓人塗上顏料的畫布。

[3]竦身:挺身,形容畫中蒼鷹聳翅欲飛。

[4]愁胡:愁,焦慮凝神之貌。胡,通「猢」,「猢猻」即猴子;另一解謂指胡人碧眼。「愁胡」形容蒼鷹眼神冷峻銳利。

[5]絛(粵:滔tou1):絲繩。鏇(粵:算syun6):金屬製轉軸。絛鏇用以把蒼鷹縛住。

[6]軒楹:堂前的廊柱。一解作繪畫處,另一解作掛畫處。

[7]平蕪:草野、平原。

語譯:

白絹上捲起了一股風霜肅殺之氣,那蒼鷹畫得十分出色。

(蒼鷹)聳翅欲飛似要捕獵野兔,側視的目光像猴眼般銳利。

泛光的絲軸彷彿伸手可摘,在廊柱間蓄勢待發似可一呼而出。

何時擊殺平凡的雀鳥,把毛血遍灑在平原上?

賞析:

本詩以擅寫蒼鷹的神態而聞名,是一首具有高超藝術成就的詠物詩。

頷聯寫蒼鷹聳翅欲飛的姿態、似要獵兔的心態和像猴眼般銳利的目光,均頗得詠物求神似的精義。而結句更寫出蒼鷹的志向——牠要擊殺凡俗的雀鳥,大顯身手,一語雙關,道出少壯之年的杜甫奮發有為的精神。

同時,這是一首詠畫詩。第一句已點明本詩所寫的是繪於白絹的畫。次句「蒼鷹畫作殊」為後六句寫鷹的眼目。

頸聯用「堪」「可」二字,帶有「彷彿可以」的意思。因詩中歌詠的並非真鷹,而是畫中鷹。在這細微處,可見杜甫推敲用字的綿密功夫。

杜甫雖非詠畫詩鼻祖,卻以「素練風霜起」的神筆,將題畫詩推向「詩書畫同源」的美學巔峰。題寫在畫卷上的詩句,為筆墨注入詩魂,讓丹青超越物象而具精神高度。

孔子「遊於藝」的古訓,暗合藝術載道的深意。當人工智能(AI)能復刻名畫光影,人類對藝術的感知力更顯珍貴,如《畫鷹》筆後所藏的少年意氣。本港中小學課程均設有視覺藝術科,學生不僅學構圖技巧,更在色彩中見識世界,於筆觸間涵養人文溫度。

這個暑假,不妨以調色盤換電子屏,用速寫記夏木蟬鳴,或為郊遊野花題一首短詩。相信你會更懂得:在演算法狂奔的時代,正是與藝術深刻對話的時間,我們用藝術和人文守住為「人」的獨特光芒,那是科技無法模擬的詩意棲居。

●施仲謀(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教授)、金夢瑤(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講師)、李敬邦(香港教育大學中國語言學系高級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