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剛過去的第十屆中國航天日(4月24日),我們有幸邀請到國家第一位航天大隊長申行運到校分享,他問在場的學生:「你們有誰想當航天員?」在場的中小學生都舉手,表示想當航天員,但申隊長卻說:「當航天員絕不容易,你們知道有什麼要求嗎?」
中國第一批航天員都是從戰鬥機機師中挑選出來,到了2022年,在選拔第四批預備航天員時,也在三軍現役飛行員中選出7名至8名航天駕駛員,他們都是「過五關斬六將」才被挑選出來的。
「打鼻鼾」不可當航天員?
當航天員究竟有什麼基本要求?第一是學歷至少碩士或以上;第二是年齡需介乎25歲至35歲,因為培養一名航天員需時不少,年紀太大的話,培訓完成後可能已超齡,像神舟十四號三位航天員中,首次升空的蔡旭哲是46歲;第三是體格要求很嚴格,身高不能超過1.75米,因為駕駛艙較狹窄;體重則要介乎55至74公斤;不可有近視;還會檢查家族的病史;「打鼻鼾」的人都不獲錄取,因為他們容易在睡眠時出現呼吸暫停,有窒息的風險。
過了「基本要求」的第一關,成為預備航天員,嚴格訓練才正式開始。他們要上專門的課堂,如高等數學、空氣動力學、天文學、解剖學、機械製圖等,共140多個專業科目,更要接受聞名的「五大極限訓練」:
1.超重耐力訓練:航天員要在高速旋轉的離心機裏,承受40秒的8倍重力加速,負荷從1個G逐漸增加到8個G,即相當於8個自己的重量壓在身上。在強大作用力的牽引下,航天員的面部肌肉開始變形下垂,呼吸異常困難,眼淚也不由自主地流下來。航天員坐在裏面,不僅要練習抗負荷動作,而且還要判讀信號,隨時回答提問。
2.模擬失重訓練:失重模擬水槽訓練的主要目的是測試航天員在失重環境中,能否正常生活與工作,以及航天員的空間適應性和出艙活動的操作能力。
航天員需穿着160多公斤的水底訓練服,持續訓練3個至4個小時。航天員會全身先浸泡於水中,然後訓練團隊會開始調整漂浮器的浮力和配重的大小,使向上的浮力和向下的重力互相抵消,產生漂浮的感覺。此時,航天員便如同身處於失重的環境中,而測試及訓練亦隨之開始。
3.飛行程序訓練:航天員需熟記九大本、上百萬字的飛行手冊,上千條指令、數百項操作,並且要求閉上眼睛都能精準無誤地操作,絕不簡單。
4.頭低位臥床訓練:航天員需要連續5天保持負6度臥姿,即頭下腳上,其間除了去洗手間,進食、飲水和睡覺都要保持這姿勢,目的是刺激航天員的心血管系統,增強對血液分布的調節能力,使他們更能適應失重環境,減輕進入太空時頭部充血、腫脹、鼻塞、頭痛等症狀。
5.心理訓練:航天員要在狹小密閉的隔離艙內進行抗疲勞及抗寂寞考驗,單獨一人,72小時內連續工作,不能睡覺,從而不斷提高心理承受的能力。
這些都是基本的訓練,航天員更會使用飛行訓練模擬器,針對各種飛行任務而訓練。早前航天員陳全與香港學生的交流中,他便表達最困難的是要上課,因為這些專科的知識,如機械維修、小型手術等,都是他們從未接觸過的科目,學過還要考試,既要訓練,又要溫習,可想而知是多麼艱苦。
難怪王亞平回憶起航天員訓練的日子,她說自己幾乎沒有邁出北京航天城的大門,3年也沒有逛過街,每天都是上課、訓練和溫習。
同學們,看過航天員的訓練和要求,你們還想當航天員嗎?還記得申大隊長勉勵同學時說:「現在有載荷專家負責到太空做實驗,我們會到大學找專家,所以你們只要努力讀書,大學畢業後可能有機會上太空呢!就算當不上航天員,也可以當航天員的老師、支援航天員的技術人員,又或參與不同領域的航天工作。只要努力讀書,什麼事都有可能。」讓教育界一同努力,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航天人才。
●蔡世鴻 中華基督教會協和小學(長沙灣)校長,教育評議會、航天教育學校聯網主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