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障礙

● 美國總統選舉採取「贏者全取」制度,對第三政黨並不友善。有學者表示美國缺乏多黨制或讓第三政黨運作條件,政黨必須贏得多數才能有所作為。

● 新政黨要在各州有聯邦候選人,須遵守各州獲取選票的不同規定。各州與聯邦選舉委員會對新政黨註冊有不同要求,也有自己門檻,例如居住條件、選民聯署等。

民意有限

● 美國兩黨體制之外的政黨長期存在,但在全國層面吸引力有限。上次有非共和或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贏得選舉人票已是1968年,當時獨立黨候選人華萊士贏得南方5州的選舉人票。

規模與策略

● 新政黨要投入明年中期選舉,需聚焦關鍵選區,左右國會整體,但馬斯克尚未點名具體目標選區。

● 有學者認為,馬斯克反對「大而美」法案立場,不足以構成一套長期政黨戰略。加上他旗下企業與聯邦政府簽訂大量合約,或削弱其訴求力量。

潛在分歧

● 新政黨政綱構想類似「中間派」主張,但學者對馬斯克能否組成具凝聚力的群體存疑。即使民眾對現有政黨失望,但不代表馬斯克擁有真正基本盤。

政治盟友

● 馬斯克退出聯邦政府、與特朗普及國會共和黨人決裂,在共和黨內的影響力正在減弱。儘管他財力雄厚,但建立新政黨需「瞓身選民」,不是錢能買到。

馬斯克耐性

● 學者懷疑馬斯克能否忍受讓候選人取得選舉資格的繁瑣程序、且最終仍會落選的現實。馬斯克篩選候選人的方法存疑,若他讓太多人參選,最後或讓自己難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