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清輝 經濟學家
近年來,中國市場湧現出一批主打情緒價值和陪伴屬性的家用機器人產品,從下棋機器人到可愛的機器狗等等。在我看來,這些產品的興起絕非偶然,它深刻折射出中國乃至全球現代社會在人口結構、家庭觀念、勞動力市場以及精神消費需求方面的深刻變遷。
研究發現,這類家用機器人的出現,恰如其分地回應了當代社會深刻的結構性變化和由此產生的多元需求。
首先,家庭模式的轉變是重要驅動力。當前,傳統的大家庭結構正加速向核心家庭甚至單身家庭演進,家庭成員間的互動模式也隨之變化,人際連接可能趨於弱化。在這樣的背景下,機器人作為一種「新家庭成員」的出現,能夠為家庭增添活力和互動,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人際交往的空缺。
為老年人提供基礎照護
其次,人口結構的變化尤為顯著。眾所周知,中國正快速步入深度老齡化社會,空巢老人和獨居老人的數量持續攀升。子女常因工作或居住地限制,難以時刻陪伴在父母身邊,從而導致老年人易感精神孤獨和被忽視。此時,具備簡單對話、提醒服藥、健康監測等功能的陪伴型機器人,無疑能夠部分緩解情感上的空缺,以及提供基礎的照護與安全感。此外,少子化和丁克家庭的增多,也讓寵物型陪伴機器人成為滿足情感陪伴需求的替代選擇。
再者,勞動力結構與成本的變化為機器人產業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隨着經濟發展,家政、護理等服務業的人力成本逐年上升,且優質服務人員供給日益緊張。這種供需矛盾,使得機器人替代部分簡單、重複性勞動變得更具經濟可行性。
最後,也是至關重要的一點,是精神消費需求的升級。當物質需求得到基本滿足後,消費者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和情感體驗。陪伴型機器人恰好滿足了這種對「情感附加值」和「個性化互動」的追求。與此同時,「懶人經濟」的盛行也進一步催生了陪伴型機器人的發展。現代人追求便捷高效的生活方式,年輕人尤其願意為省時省力而買單。陪伴機器人提供的智能化、自動化服務,正好契合了這種「懶人」消費趨勢。
機器人應用宜避免衝擊就業
與此同時,儘管前景廣闊,但發展陪伴型機器人仍面臨諸多挑戰,尤其是護理和家政機器人方面,確實可能會在未來出現替代部分低技能、重複性的勞動崗位的現象,進而可能會對現有的家政、護理等服務行業從業者造成衝擊。尤其是在中國仍有大量勞動人口從事這些工作背景下,如何保障他們的就業是一個現實而嚴峻的問題。
在我看來,在平衡工作機會與新興產業發展方面,關鍵在於前瞻性的政策引導和產業策略。一方面,應將機器人更多地應用於提升服務質量、解決社會痛點,例如在偏遠地區提供醫療輔助、對高齡獨居老人進行照護,而非僅僅追求成本節約,從而避免對現有就業市場的劇烈衝擊。在初期和中期,應更多地強調人機協作,讓機器人承擔簡單的、重複性的任務,從而減輕人工的勞動強度,提升效率,同時讓人力專注於更具情感交流和複雜判斷的服務。
另一方面,極需進一步建立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為可能因產業升級而失業的人群提供基本保障。同時,還應進一步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和再就業指導,幫助他們適應新的就業市場需求,例如向機器人操作、維護、數據標注等新職業方向轉型。此外,機器人產業本身也會創造大量的研發、製造、運營和服務等新就業崗位。
總體而言,平衡的關鍵在於,政府和企業需要有前瞻性。例如,當前極需積極引導產業升級,並通過政策保障和技能培訓等舉措,來確保勞動力市場能夠平穩過渡,進而讓科技發展成為提升社會整體福祉的工具,而不是製造新的社會矛盾。一言以蔽之,通過精準施策,中國有望在發展陪伴型機器人產業的同時,還能夠實現就業市場的平穩轉型,從而最終讓科技創新惠及更廣大的老百姓。
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