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似心
香港醫療服務之佳,是香港人之福,全球最長壽人口的美譽得來不易,醫療制度肯定是一大助力。
近年特區政府和大灣區的醫院合作逐步擴大,讓港人就醫選擇更多更方便,看來港人要長命百二歲指日可待!
最近陪家人到了大灣區的兩家醫院看症,由手機預約,選取醫生都十分方便。每家醫院的手機小程式,清楚列出提供的服務,當中門診預約,分類仔細和專門,如內科分十多個科目,要看心臟的又細分十多個專科,選取其一,裏面又有眾多醫師可選擇。最可貴的是每位醫師的職位、學歷、經驗和專長清楚列出。有得選又清楚醫師背景,病人內心更踏實。選好醫師只須在顯示他兩周內的空檔按下其中一個時段便完成。
另一點讓我極為讚賞的,是內地的任何檢查報告會在短時間內儲存到病人手機內,同時可在醫院內打印出來。家人做了兩個心臟檢查,當天便存入報告,報告內容十分詳盡,連心臟圖片十多張也存上,由於是中文報告,病人都看得明白。
另一份心電圖連報告竟多達十多頁,巨細無遺。家人在港醫治了十多年,首次這麼詳盡而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病情。
香港的制度截然不同,要看政府門診只能早一天打電話或在手機內看哪區診所有空位,滿額的多,通常要講運氣,在資料更新並剛好有人取消預約的極短時間內可能「執到位」,不夠人味,不科學。
家人曾在政府醫院做了個大心臟手術,由於全程麻醉未見醫生一眼,想知道處理醫生的名字也要多番打聽。想要一份報告也得要申請,並花上千港元,耗時不短。有朋友做個聽力測試,想要報告,職員回覆不合規矩而拒絕,但這是病人自己的病情,實在難以理解。由於沒有報告,到其他醫院或地方治療,又要多做一次檢測。
看來兩地醫療制度可以互相學習,香港學習開放和科學,內地學習私隱保護,相信兩地都會成就更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