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政司昨日正式開展第三階段的「傳承共建 法治社會」法治教育領袖培訓計劃基礎課程。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高鈺)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昨日開展第三階段「傳承共建 法治社會」法治教育領袖培訓計劃基礎課程。律政司司長林定國在開課致辭時表示,要培養香港下一代有法治及正確的價值觀,最適合由負責青年事務人士及未來老師着手。教育局或其他機構在法治相關知識方面已提供了很多書面教材及資料,但教師要有所警惕,不要太依賴教材,變成「人肉錄音機」,而是應抱持信念及信心去傳授,這樣才有效果。

該課程為期兩天,內容涵蓋與法治和日常生活相關議題,約120名學員分別來自十八區地區青年社區建設委員會、地區青年發展及公民教育委員會和香港教育大學。課程會講授法治知識,推動他們成為法治教育大使,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積極推廣法治。

不能拿着教材讀到尾

林定國在開課致辭時強調,向下一代傳授法治知識,不能拿着教材由頭讀到尾,而是要有兩個「信」字:第一是授課時要有真誠信念,「你要對法治或者整個法治概念有真誠的信念,相信這事情是好的,相信這對香港是很重要的事情。」第二是要有足夠的信心,這樣才會放膽說,不會有很多避忌。

他坦言,要有信念和信心,當然不是那麼簡單,這都要有客觀的基礎,這就是有關課程的目的。他希望用兩個周末的時間,以一個比較全面的方法,嘗試由淺入深、化繁為簡,讓學員有所得着,擔當好法治教育領袖的角色,把法治知識傳承下去,真正做到「明法、傳法」。

林定國並就「法治與我們的法律制度」課題主講,闡述法治的基本內涵、概述香港的法律制度和法院體制,以及講解法治與憲法、基本法、香港國安法、《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和「一國兩制」的關係。

在問答環節,有學員提出現實中遇到的挑戰,例如當學生對社會某些現象感到不滿、對制度產生懷疑時,應如何回應。林定國表示,提問非常務實,反映出法治教育從來不只是灌輸知識,更需要同理與雙向對話。他鼓勵學員要設身處地先聆聽、理解對方所感,再引導他們作出更全面、理性的思考,從事實出發,分辨是個別事件還是制度問題,嘗試探討有建設性的解決方法,助學生建立更立體的世界觀。

李慧琼等擔任培訓導師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立法會議員李慧琼擔任培訓計劃的導師,向學員講解了內地法律制度和全國人大及主要國家機構的職能。其他導師還包括終審法院非常任法官陳兆愷、立法會議員簡慧敏、法治教育督導委員會成員何建宗及香港教育大學國家安全與法律研究中心總監顧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