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濃與來自台灣的妻子劉孝怡相識於2015年,也正是在劉孝怡的邀約下,楊正濃才偶然在養老院接觸到台灣老兵群體,而就在《日暮·歸鄉》完成製作後不久,劉孝怡一家也經歷了電影情節般的認親瞬間。

30年後尋親 重逢意想不到

2020年1月的一天,有位與劉孝怡年紀相仿的女孩敲響了他們台灣的家門,「女孩開口就問我們是不是祖籍貴州的劉家,說自己是依靠早年伯父回貴州探親時留下的地址過來尋親的。」原來劉孝怡的父親來自貴州遵義,年少時隨黃埔軍校遷徙到台灣定居。1979年元旦,大陸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呼籲兩岸同胞攜手打破長期隔絕的堅冰,自此開啟了兩岸交流交往的全新階段,劉父也終於有機會回貴州探親。「我當時才小學二年級,記得父親返回時帶來了一瓶茅台,還反覆提起黃果樹大瀑布。」可惜上世紀九十年代劉父就去世了,而當時留下的貴州地址也已變更,劉孝怡一家與大陸的親人再次失去聯繫。

時隔近30年,海峽兩岸的劉家人在台灣重逢。這位女孩口中的「伯父」,便是劉孝怡的父親,女孩便是劉孝怡的堂姊妹,她在廣東一家台資企業上班,一次偶然的赴台出差,才有機會尋親。

疫後交流受阻 無奈延遲相認

「那次見面後一個月,便開始了長達三年的疫情,此後疫情轉入常態化管理,兩岸民眾本盼望着能恢復往日的交流往來,然而,複雜多變的台海局勢卻給兩岸交流蒙上陰影,兩岸民眾的正常交流遭到民進黨當局惡意設下的重重關卡。很難想像如果沒有這次尋親,兩家人要什麼時候才有機會相認。」楊正濃說,一切彷彿冥冥中注定。

如今,劉孝怡與楊正濃一起在廣東定居和發展,回貴州老家探親也成為常態。「我還記得第一次回鄉探親的場景,走出機場時我一眼就認出從未見過的大表哥,因為他和我台灣的弟弟長得太像了。」她笑言這大概就是血脈的力量。這些年,她還去了父親口中多次提到的黃果樹大瀑布,在遵義吃到豆花麵時,忽然喚起了記憶中的味道。「父親生前在家常做一道家鄉小吃,我一直以為叫豆漿麵,原來就是豆花麵。」每憶及此,劉孝怡難免熱淚盈眶,感覺父親似乎又回到了自己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