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萬家燈火中的點滴「小確幸」 展現當代家庭生活新圖景

萬家燈火,各有故事。由香港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及家庭議會合辦的「全港美好家庭選舉」正在進行。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此前表示,家庭是社會的基石,促進家庭福祉是全社會共同的願景,特區政府因此舉辦該選舉活動,向社會大眾推廣良好的家庭觀念。回望內地,「尋找『最美家庭』」活動已走過十年深耕之路,在廣袤大地上培育出超過1,600 萬個閃耀的家庭典範,構建起覆蓋全國婦聯到省市縣鄉村各級婦聯的完善活動體系,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而與香港地緣相親、文脈相通的廣東省,十年來更是湧現出 311 戶全國 「最美家庭」 與 1,410 戶省級「最美家庭」,可為香港開展類似家庭建設活動提供經驗借鑒。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紫妍 廣州報道 圖:香港文匯報廣東傳真

家風是一個家庭的精神內核,也是一個社會的價值縮影。據香港文匯報記者了解,內地婦聯組織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先後開展「五好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2014年以來,依託70多萬個城鄉社區「婦女之家」廣泛開展「最美家庭」活動,並且把「尋找」的主動權和「最美」的決定權交給大眾,充分調動廣大婦女和家庭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由此挖掘出蘊藏在普通家庭中的良好家風,並通過巡講交流、故事分享、視頻展播等活動向大眾宣傳展示,帶動更多家庭見賢思齊、向善向美,還依託網絡新媒體擴大覆蓋面,大大提高相關活動的參與面和影響力。

以「身邊人評身邊事」 分享家故事

「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細胞,只要細胞都健康和美,整個社會就會健康和美。」廣東省婦聯家庭和兒童工作部部長朱佳接受香港文匯報採訪時介紹,自2015年以來,廣東常態化開展尋找「最美家庭」活動,每年推選出廣東省十大「最美家庭」和百戶「最美家庭」,每兩年評選一批廣東省「五好家庭」,連續推選了17屆「書香家庭」等,希望在整個社會倡導良好的家庭風氣和理念,促進社會和諧。

評選以「身邊人評身邊事」、「有標準、無門檻」為準則,鼓勵人們通過自薦或他薦的方式,挖掘和分享生活中有價值的家庭故事,再經由村鎮、縣區到地市、省級婦聯組織逐級往上推送篩選。朱佳介紹,省級評選通常還會組織由婦聯、政府部門、媒體、社會、專家等多方代表組成專家評審團參與評定。

「只要經營得好,都可以是最美家庭」

某種程度上,家庭評選活動就像一面多稜鏡,清晰映照出社會轉型發展進程中家庭觀念的深刻變遷。在廣東省近年的評選中,科學教子的智慧家庭、投身公益的暖心家庭、踐行綠色環保的生態家庭、深耕科研創新的先鋒家庭頻頻嶄露頭角,這些新增的家庭類型,讓家庭觀念的內涵愈發豐富多元。與此同時,家庭故事的敘事風格也悄然發生轉變。那些以 「苦難敘事」為核心、過度渲染逆境與犧牲的家庭故事逐漸褪去光環。相反,普通家庭在柴米油鹽中經營出的點滴 「小確幸」,日益彰顯出獨特的價值,展現出當代家庭生活的新圖景。

「只要家庭經營得好,都可以是最美家庭。」朱佳說。例如深圳鍾煥斌夫妻,長期在所供職的學校和居住的社區帶動環保宣傳和教育,組建環保義工隊伍,開展環保公益活動等,從「小環境」撬動對大環境的關愛,也因此獲評「五好家庭」;梅州張麗苑夫婦扎根山區教育18年,在學校開展公益國學班、閱讀會活動,在書店、圖書館擔任義務老師,建立親子閱讀群等,由己及人,為周邊社區的小孩及家庭營造了健康積極的成長環境,獲評梅州市「書香家庭」。這些「新型」最美家庭的脫穎而出,正說明社會家庭觀念已悄然發生改變。

專家:通過評選引導傳承優良家風

事實上,評選美好家庭追求的並不僅僅是一個榮譽的結果,其核心價值更在於通過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的評選過程,向社會大眾推廣良好的家庭觀念,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見賢思齊。

蘭州大學教授劉先春指出,家訓家風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道德理想的生動表達和特有形式,是中國人道德養成的原始場域、影響社會風氣的重要元素、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有效載體。家庭作為構成社會和國家的重要基點和細胞,應通過日常生活深化家訓家風建設的實踐養成,為培育和涵養社會核心價值觀創造有效實踐載體。

劉先春教授指出,在家庭教育層面,家庭成員可以通過深入發掘梳理家族史,讓人們在了解家族歷史沿革中樹立起一種家族榮譽感、自豪感和歸屬感,可以通過口頭教育、書面教育、以身垂範等不同的教育方式進行;學校教育層面,可以在教材體系、教學設計及實踐活動中加大中國傳統美德教育的比例,在其中向學生充分展示中華傳統家訓家風文化,培育大家的興趣和熱情;社會教育層面,可以通過家訓家風典型示範、品牌引領、社區評比等方式,正如內地及香港分別舉辦的「最美家庭」、「美好家庭」評選活動,可以引導各家各戶傳承和發揚優良家訓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