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話傳說到猜想假說,再到科學論證……從古至今,華夏兒女對中華民族之源的探索從未終止。
有關巴文字的假說之一是認為巴文字比姜子牙封神還早3,800年。在採訪祭司趙昌平的過程中,她反覆提到祭司文出自歷代祭司的口口相傳,按她的說法,巴文字出現的年代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假說之二是大禹治水將巴文字傳到中原。在一次「巴文化」學術研討會上,一些學者提出「禹在巴地與中原的交往中,順便將巴文字帶了過去」的猜想。假說三為巴文字有「有巢氏」「燧人氏」特徵。在梳理巴文字過程中,一些學者發現部分文字反映了「有巢氏」「燧人氏」等石器時代的自然、生活等特徵。從這個角度而言,巴文字可追溯到石器時代。假說四為甲骨文的首創者是巴人。已故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張良皋在他的著作《巴史別觀》中這樣寫道:巴文化是楚文化的基礎,楚文化是漢文化的前身,漢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主體。甲骨文的首創者是巴人,即當今土家族人的祖先。假說五為「巴人文字」是夏代通行文字。上世紀六十年代,中國現代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徐中舒提出「巴文說」,認為巴文字是夏代的通行文字。
那麼,究竟該如何看待這些傳說、假說呢?「我們需要研究現在的『祭司文字』同『古代巴文字』歷經數千年發展的文脈,要尋找到這個『根』。」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四川省人民政府「巴蜀文化學」重點學科建設首席專家譚繼和說。譚繼和認為,在探究巴文字的過程中,需要用「中華民族語言文字共同體」這個理念做指導,以中原文化為向心和核心,用多樣化的方式去探索。同時,要高度重視巴蜀祖先留下來的各種傳說、神話,以及祭司秘傳的各種故事,「這些傳說、神話、故事都有真實的歷史內核,是傳承下來的祖源口述文化,在沒有文字以前,最早的歷史就是口述的傳說。」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