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紀念日。郵電部特發行了J68《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紀念郵票,以紀念這一中國近代史上重大的事件。設計者李印清遇到的難題是如何改變以往這一題材郵票形成的定式局限。郵票設計室主任孫少穎對他說:「過去紀念辛亥革命郵票僅是孫中山一人肖像,為增加內涵深度,這次可以安排3枚郵票,圖案內容分別代表辛亥革命三個歷史事件。第1枚應該表現1911年3月的廣州起義,這是孫中山親自策劃的,意義重大,因為辛亥革命是由一系列起義組成的。第2枚表現武昌起義,第3枚表現孫中山宣布中華民國成立,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一定要選用孫中山在南京時的照片。從廣州到武昌再到南京,3枚郵票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整個過程,這樣才完整,自然就有了深度。」
至於這個歷史如何用畫面表現,孫少穎讓他去廣州黃花崗寫生,然後再去武昌參觀寫生。李印清很受啟發,立即踏上了南下的征程。這套郵票的構思與設計,內涵豐富,清純爽淨,帶給人們耳目一新的感覺。
李印清,1965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師從羅工柳等著名油畫家。20世紀60年代曾在西南鐵路建設工地指揮部從事美術創作,1971年開始從事專職郵票設計工作。高級工藝美術師。
孫少穎出任郵票設計室主任初期,接觸的幾套紀念郵票設計任務,分別是J51《國際檔案周》、J68《辛亥革命七十周年》,以及新增加的J71《中國乒乓球隊榮獲七項世界冠軍紀念》、J76《中國女排獲第三屆世界盃冠軍》。
顯而易見,從這幾套郵票的設計理念與實踐過程,體現了孫少穎倡導文史美學的思想——為提升郵票(題材與設計)的文化意境、歷史深度。必須深思熟慮、深入挖掘,開拓視野、勇於創新。
孫少穎相信,中國文化具有一種互動性、互補性,還有一種必然的精神聯繫。藝術是精神生活的物化產物,郵票設計是對文化、歷史以及眾多學科精神理解之後,產生的涵蓋與抽象。設計者從事郵票設計,是在施放時代賦予的靈感,完成國家交辦的職務。因此,這不是個人的精神散步,不能游離於民族的文化傳統之外。整個中國文化是郵票文化、郵票藝術的生命源泉。為了認識和掌握郵票設計的規律,設計室的所有人員都需要不斷學習,勤於探索。
●文:李毅民(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會士,《收藏》雜誌原主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