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黃子龍)多名獲得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教師,在典禮前受訪分享教學心得。他們表示,希望藉建構更富有趣味的教學課程,照顧不同學生需要,因材施教,從而激發學生興趣與好奇心,裝備他們迎接未來的挑戰。
在價值觀教育範疇獲獎的路德會聖十架學校老師羅秀玲分享道,其學校採全校參與模式,以中華文化為主幹,將品德及國民教育等價值觀教育有機融入各學科及活動,例如在中文科,老師講解《愚公移山》時可借機探討「躺平」心態,引導學生思考若農民、工人放棄努力,將引發糧食安全與社會問題。
此外,學校開發結合中國歷史與藝術校本課程,並與北京、上海及大灣區內地城市的12所姊妹學校保持合作,每年組織師生及家長交流,切實提升國民身份認同。
用繪本激發非華語生學中文
香港道教聯合會圓玄學院第三中學老師張炳傑於中文教育範疇獲獎,他分享學校會為非華語學生編制中文教材,以與主流學校不同的教學模式,照顧學生需要。他強調「沒有輸入就很難有輸出」,閱讀對學習中文十分重要,非華語學生中文能力較弱,然而他們在其他方面與主流學生無異,非常主動舉手發問和發言,因此利用繪本激發其思維,令他們在學習上獲益。
數學教育範疇得獎教師彭可兒來自威靈頓教育機構張沛松紀念中學,她會在課堂中利用遊戲、任務、動手操作活動,去激發學生的投入感和自信,培養其對學習數學的熱情。她舉例,曾以傳統的長洲搶包山活動切入連結不同科目,先由中史教師介紹長洲包山歷史的本土文化,數學教師則結合數學知識,估算一次搶包山活動需要用多少包子,讓學生能把數學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提升其學習興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