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飛鳥智慧巡園系統為農戶巡邏果園。圖為接入飛鳥系統的無人機。香港文匯報廣州傳真
●從化荔博園內,智慧果園精準管控平台在大屏幕上實時顯示荔枝樹的情況。
●從化荔枝產業研究院技術總監邱皓烽在介紹這個冰水噴淋機器。

從品種選育到鎖鮮保質 智慧果園守護夏日清甜

最近內地電視劇《長安的荔枝》熱播,唐朝皇帝為吃一顆嶺南的新鮮荔枝,耗費的人力物力不計其數。而在這個熱浪滾滾的夏天,一顆顆清甜新鮮的荔枝背後,是一場從採摘到鎖鮮的科技之戰。唐代詩人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寫道:「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今年廣東迎來荔枝大豐收,如何讓這份短暫的鮮美走得更遠、賣得更久?香港文匯報記者來到廣州從化的荔枝種植基地實地走訪,穿行於果園中,讓人最震撼的不是滿樹荔紅,而是一系列「黑科技」:從無人機巡園到AI診斷病蟲害、從品種選育到冰水保鮮處理,每一步都十分有「未來感」。 ●文/圖: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從化報道

走進從化荔博園,目之所及盡是果實滿掛的荔枝樹,撲鼻而來的果香沁人心脾。這片果園,總共超過1萬株荔枝樹,荔枝分批成熟,管理壓力不輕。「但好在,我們早就不是單靠工人的一雙手了。」廣州市從化荔枝產業研究院院長、華隆果菜保鮮有限公司董事長歐陽建忠說。

實時顯示數據 精準識別成熟度

來到荔博園的智慧中控平台前,果園內一棵棵荔枝樹的俯瞰圖依次排列,每棵樹的掛果密度、葉片狀態、病蟲害跡象等一目了然。平台右上角,還實時顯示果園的空氣溫度及濕度、光照強度等多項數據指標。

「我們與華南農業大學聯合開發了這個荔枝智慧平台,通過AI識別技術與無人機數據採集,判斷花期、果期、病蟲害風險,甚至可以提前預估每畝地的增產幅度。」從化荔枝產業研究院技術總監邱皓烽說,系統通過無人機飛行拍攝採集數據,還能精準識別荔枝成熟程度,連「哪一棵荔枝樹可以馬上採摘」,系統都能標註出來。

沿着小路繼續往前走,香港文匯報記者看到遠處一支機器人科研團隊正對着荔枝樹調試設備,邱皓烽遠遠地向團隊揮手打招呼。他們是來自華南農業大學工程學院的團隊,正在為機器人採摘荔枝進行調試。歐陽建忠笑說,「過去靠人跑全園,現在無人機24小時不間斷工作,連晚上也能『上崗』。我們還在試驗機器人自動採摘,這些數據系統就是在為它們『鋪路』。」

昔耗兩小時風冷降溫 今10分鐘鎖鮮

果園不遠處的田頭車間,一台約一人高的長方形的冰水噴淋機器正在高速運作,冰水如薄霧般均勻噴灑到剛採摘的荔枝表面,香港文匯報記者嘗試把手放到機器裏,冰霧灑到手背,帶來一股透心涼感。

「這是零下5℃的冰水,很冷的。」邱皓烽說,剛採摘的荔枝,果心溫度通常在30℃左右。「機器通過零下5℃的冰水混合物,僅需10分鐘便能將果心溫度降至5℃。這樣荔枝在常溫下可保鮮72小時,冷鏈下則可保鮮28天。」他說,「以往靠風冷降溫需一到兩小時,果肉會變軟、風味流失。現在10分鐘鎖鮮,能最大程度保留荔枝的甜香和清爽。」

「荔枝其實是很嬌貴的水果,極難保鮮,稍有不慎即『變色失鮮』。」廣東省荔枝龍眼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廣東省荔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惠聰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他們研究荔枝保鮮將近40年,發現荔枝冷鏈保鮮的關鍵在兩點:一是控溫,二是控濕。

「荔枝怕熱,但也怕冷。一高溫,果肉很快變質。一濕水,皮就褐變發黑。」她表示,荔枝一般短期運輸需用10至20℃的預冷技術,出口歐美市場則需以4.5℃儲存30天以上,通過檢疫要求;濕度亦需精準控制,防止水分附着在果皮導致褐變。

新品種「仙桃荔」 常溫可保存8至10天

王惠聰說,荔枝品種亦影響保鮮和運輸性能。傳統品種如糯米糍、桂味雖香甜,但很容易色變,運輸半徑有限。而新近培育的「仙進奉」「井崗紅糯」品種,則以耐貯運、貨架期長見長。廣東近年亦育出新品種「仙桃荔」「巨美人」,兼具風味與耐儲運性,逐步推向市場,已在廣州從化等地推廣種植。

作為國家荔枝良種重大科研聯合攻關生產試驗基地,從化荔博園正是培育仙桃荔的種植基地。「來,嘗一個!」歐陽建忠向香港文匯報記者遞了一顆他們培植的仙桃荔。仙桃荔枝個頭比雞蛋還要大些,拿到掌心裏有沉甸甸的感覺。果皮紅中帶青,果肉厚實,晶瑩剔透,咬一口汁水豐富,口感冰涼,酸酸甜甜的比起純甜的味道更讓人食慾大增。

「這是我們花了15年培育的成果,目標是『全世界單果最大的荔枝』,關鍵是它耐儲運。」歐陽建忠解釋,傳統荔枝嬌嫩、保存期短,仙桃荔皮厚結實,即使不進冷藏,也能常溫保存8至10天。他說,明年仙桃荔有望大規模上市,這將為廣東荔枝出口提供新選擇,到時香港市民也能品嘗到,「今年是荔枝『豐年』,我們通過科技讓荔枝變得不再『嬌氣』。甚至有部分優質果已經『入冬眠』,等待秋冬時節再回市場與街坊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