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子珍
立法會正着手制定《立法會議員守則》,旨在規範議員行為、優化履職機制,並進一步強化「愛國者治港」原則下的議會效能。《守則》為議員履職作出了明確的要求和指引,通過規範議員行為,強化問責與透明度,有利於進一步深化行政和立法的良性互動關係,提升香港治理效能,並且更好地回應公眾的高度期望,提升議會形象。《守則》是自完善選舉制度後,立法會自我改革的一大關鍵舉措,對持續提升香港的議事文化、立法效率以及治理風氣有着積極且深遠的重要影響,隨着立法會將於年底舉行換屆選舉,《守則》亦有望於明年1月下屆會期開始實施,相信定能不斷推動議員做得更好,更好地為市民做實事、謀幸福。
強化責任意識 促進行政立法良性互動
已經完成草擬的《守則》獲得全體議員審閱及支持,其核心在於為議員履職提供清晰的行為準則和問責機制,包括明確要求議員必須以國家根本利益和香港社會整體利益為依歸,而且須時刻注意個人言行、保持誠信,並須提交年度工作報告供市民查閱。這些規定不僅能夠強化議員的責任意識,還通過公開透明的機制讓公眾能夠監督議員的履職情況,從而提升議員的問責性。此外,《守則》優化了議員利益申報機制,與行會看齊,要求議員申報物業數目及收受價值1,000元或以上的禮物,進一步杜絕利益衝突的可能性。這些措施有助於增強公眾對立法會的信任,確保議員的行為符合公眾利益。
《守則》的另一重要意義在於,能夠促進行政與立法機關的良性互動。《守則》指出,議員應「真誠支持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同時「不故意貶損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管治威信」。這一要求並非限制議員的監督職能,而是強調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下,議員應以建設性態度參與政策討論,既支持特區政府施政,又履行監察責任。過去立法會曾因政治鬥爭導致議事效率低下,甚至出現「拉布」等破壞會議秩序的行為。如今,隨着政治生態的轉變,《守則》有助營造理性、務實的議事氛圍,使立法會能夠更高效地審議法案,為特區政府施政提供有力支持。數據顯示,本屆立法會已通過117項政府和議員法案,較上屆同期增加98%,充分體現了議會效率的提升,相信《守則》實施後,定能讓議政成績更上層樓。
貫徹「愛國者治港」 優化監督執行機制
此外,《守則》的制定更是落實「愛國者治港」原則的重要舉措,其明確要求議員必須維護憲制秩序和國家安全,體現了立法會議員作為國家安全和利益捍衛者的角色。這不僅符合香港整體利益,也與國家安全息息相關。通過規範議員行為,《守則》進一步鞏固了「愛國者治港」的政治基礎和民意基礎。這種雙重角色的明確界定,有助香港社會在「一國兩制」框架下實現長遠穩定與繁榮。而《守則》亦回應了公眾對於議員的高期望和高要求,例如規定議員須合理參與會議和表決,無故缺席可能面臨罰款或其他處分。這些措施有助於督促議員積極履職,增加議會公信力,提升議會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守則》引入了按議員不當行為嚴重程度而釐定的處分機制,包括書面警告、譴責,甚至暫停職務並扣減薪津;立法會亦將擴大「議員個人利益監察委員會」的職能,並改名為「立法會監察委員會」,將會負責處理實名投訴,並可行使《立法會(權力及特權)條例》的傳召權力調查不當行為,為《守則》的有效落實執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未來,立法會應繼續秉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精神,持續優化制度,以實際行動回饋市民的期望與重託,為香港和國家的發展貢獻力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