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 立法會議員 教聯會副會長
特區政府近年致力推進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積極搶人才和搶學生。然而,香港地少人多,學生宿位問題一直是嚴峻的挑戰,在本地本科生有入住宿舍需求的同時,加上特區政府加強推廣「留學香港」品牌及地緣政局持續緊張的雙重效應下,預期本港學生住宿設施的需求未來幾年將大幅提升,增加學生宿位刻不容緩。
近日,發展局和教育局聯合制訂了一項先導計劃,透過擴闊「酒店」用途的定義,以及放寬商廈地積比率和上蓋面積的寬免,讓商廈和酒店無須向城規會提交規劃申請,甚或不需改劃土地用途,便能透過簡單的程序,申請改裝成為自資私營學生宿舍,於短時間內增加市場上宿舍供應量。筆者對此表示贊同,認為此舉可以列入公共行政學的「教科書」式範例。
拆牆鬆綁 跨局合作
首先,這展現了高效的跨部門合作。一直以來,坊間有印象,覺得政府一旦進行跨部門合作,效率將會大降,甚至出現互相推諉的情況,但今次由發展局和教育局聯合推出的建議,非常高效地回應市場需要,並迅速提上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討論,打破了過往人們對於跨部門合作的負面印象,值得欣賞。
其次,這也是拆牆鬆綁與市場導向的最佳示範。今次特區政府將現有政策透過拆牆鬆綁式的優化,便建立簡易的規管框架,借助市場力量提供更多自資私營學生宿舍,切合實際需要,值得讚賞。
目前,學生宿舍被歸類為「住宿機構」用途,酒店和商廈則被視作「非住用建築物」,若要改裝為學生宿舍,需向城規會申請。
另外,將商廈改裝成學生宿舍,會出現過剩樓面面積的情況,若要拆除一些樓層,技術上未必可行,成本也不菲。現時透過政策簡化,無須進行任何規劃程序,絕大多數商廈和酒店即可進行改裝,能即時產生實質效果。
在這個過程中,特區政府只負責政策部分,具體供求交由市場決定,尊重市場規律。市場上到底有多少發展商,或者有多少大學和發展商合作申請改建學生宿舍,特區政府既不需進行估算,亦不需動用公帑去大興土木,無論結果是供過於求或供不應求,對於特區政府來說,都不會造成額外的財政負擔,反而可以節省時間成本和金錢成本。
立法會資料顯示,在本港資助大學中,2023/24年非本地生申請宿舍的成功率是八成,是10年來最高;本地生的申請成功率只有65%,反映存在宿位缺口。市場若視此為商機,發展商自然會出手配合,完全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標準操作。
不過,社會不要假定非本地生來到香港後一定會申請入住宿舍,以筆者所知,有不少「港漂」學生租住私人樓宇,例如中大學生多租附近村屋,港大學生則租住附近唐樓,並不一定住宿舍。但是,要讓學生有足夠選擇便可。
名實相符與統一監管
兩個政策局的聯合建議提到,申請改建的部分由發展局負責,建成後的監管工作由教育局負責。對此,筆者提出兩點拾遺補缺的建議。
其一,「宿舍」的命名有商榷之處。「宿舍」這個名詞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比如青年宿舍、單身人士宿舍、大學學生宿舍,以及有特殊需要的中學生入住的院舍亦叫宿舍。現時在先導計劃下自資經營的又叫宿舍。其實這幾種住所的性質完全不同,是名同實異,容易造成混淆。所以,筆者建議將「宿舍」改名為「學生公寓」,使名實相符。
其二,監管制度需要維持一致。自資私營學生宿舍有3種不同的申請方式,分別是由院校自己申請、院校與發展商合作,或純粹由發展商自行申請。
簡單來說,一類有院校參與,另一類則沒有院校參與。如果宿舍有院校參與,筆者預計會依照目前大學的管理規則進行監管,即管理方有權進入宿舍檢查住客是否符合規定。當中最明顯的是管理「屈蛇」,即訪客在宿舍留宿過夜;但如果由發展商負責,則未必會這樣做。
現時大學的「宿一宵」訪客需向舍監登記,甚至要購買「蛇票」,但通常只限於同校學生。自資經營的宿舍如何處理呢?另外,一些來港就讀碩士或博士的外地研究生,他們或會用受養人簽證把家眷一併帶來,他們的家人是否也可入住宿舍?
筆者建議,設立一個統一的監管部門和規則,以避免「七十二家房客式」的多元化住客,這樣既可減少運營的衝突和風險,亦可避免令香港的形象受損。
目前政策建議主要聚焦專上學生,旨在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的地位,但由此總結出來的經驗,對於未來將國際教育樞紐拓展至中學,亦有寶貴的參考價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