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支F1車隊只有20個車手名額,能夠站在賽車界頂端的車手,無一不是在叢林法則下的倖存者。他們不僅要忍受與太空人同級的「非人類」訓練,每次比賽亦像是向死神宣戰,許多車手甚至散盡家財,只為向虛無縹緲的目標走近一步,F1世界的殘酷並非普通人能夠想像。

要成為一名F1車手,先要從金字塔的底部走起,而每走一步都充滿着金錢的味道。作為首位登陸F1的中國車手,周冠宇年僅8歲就從小型賽車開始賽事生涯,經歷十年才吸引到車隊青訓注意,他的父親坦言單是支持兒子參加小型賽事已經耗光積蓄。即使成功加入淘汰率高達90%的車隊青訓,所有車手都要從F4賽事開始競爭,只有奪冠才可以獲得積分,每季成本需要約170萬港元,晉升到更高級別的F3或F2,每季花費更是近千萬港元,只有在3年內累積至少40積分並通過國際汽車聯會的嚴格測試,才能獲發F1「超級駕照」。

征服50度高溫與25公斤拉力

不過即使手持「超級駕照」,亦不代表車手可以亮相F1賽場。在F1這個金錢世界,無資源、無人脈的車手往往難以獲得車隊合約,亦因此衍生了「課金車手」的誕生,尤其是中小型車隊往往更歡迎自帶贊助的「課金車手」。

年僅18歲的意大利車手安東尼利是當今F1最年輕的車手,從7歲開始接觸賽車以來,11年期間花費數百萬歐元才踏上F1舞台。除了金錢上的付出,F1車手的訓練和比賽亦堪稱挑戰人體極限,每次過彎時,車手頸部需承受相當於25公斤的持續拉力,因此每天都要進行至少三小時的頸部肌肉訓練,而比賽期間駕駛艙溫度可高達攝氏50度,心跳會達到每分鐘190次,而車手還需要在這極端環境和生理極限中,對複雜的戰車進行極精細的操作,並持續近兩小時,可說能成為F1車手的人,都是「超人」一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