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澤方

家鄉有句俗語:「小暑黃鱔賽人參。」意思是說小暑前後,黃鱔最為肥美,營養價值很高。兒時小暑前後,夜幕降臨,鳥雀歸巢,熱鬧了一天的村子安靜下來,大哥便帶着我去抓黃鱔——我們那裏叫「照黃鱔」。黃鱔又名鱔魚,身體細長,前部圓、後部扁、尾尖細,體表無鱗,色澤黃褐色,有一層光滑的黏膜保護,十分滑溜,很難捕捉。因此,照黃鱔得有稱心如意的工具才行。

首先,需要一盞特別的煤油燈。那時候,農村條件艱苦,大多人家都用自製的煤油燈照明。大哥找來一個用過的玻璃瓶,洗淨晾乾,用鐵釘在瓶蓋上鑽一個小孔,插上一根細鐵管,用棉線捻成細繩穿過鐵管作燈芯,簡易煤油燈便做成了。接着,大哥又在瓶身上用細鐵絲縱橫交錯地綑上幾圈,並用一根竹竿拴上鐵絲將煤油燈吊起來。這樣,能將煤油燈伸得更遠,放得更低,便於看清黃鱔的蹤影。

其次,需要一個特製的黃鱔夾。大哥先用成年老竹做成三塊長約一尺、寬約一寸的長方形竹片。然後在竹片一側用刀削出一排「牙齒」。接着,將三塊竹片按二比一分為兩組,牙齒相對,雙片在外夾住單片,雙片兩端用細鐵絲綑緊,在竹片約三分之一處穿上一個鐵釘,組裝成一把「剪刀」。最後,在黃鱔夾的竹片尾部各鑽上一個小孔,用細鐵絲分別連接在一塊略微彎曲的竹片兩端,這塊竹片便成了一塊簡易彈簧片。夾住黃鱔後,手輕輕一鬆,黃鱔夾就會自動張開,黃鱔就乖乖掉進笆簍裏。

黃鱔喜歡鑽洞穴居,白天很少活動,夜間外出覓食。到了夜晚,大哥便提了煤油燈,拿上黃鱔夾,興高采烈地去照黃鱔。我趕緊提上笆簍,跟屁蟲似的緊隨其後。

大哥把煤油燈伸向秧田裏,輕手輕腳地走在田埂上。突然,大哥停下腳步,示意我別動。只見他小心翼翼地下了田,左手執煤油燈,放得很低,幾乎挨着秧苗了;右手握黃鱔夾,弓着身子,目光隨着昏黃的燈光細細搜尋。他走得很慢、很輕,生怕驚動了黃鱔。忽然,大哥右手猛地往田裏一插、一夾,一氣呵成,快如閃電。他舉起黃鱔夾,一條一尺來長的大黃鱔搖頭擺尾、扭動身子,拚命掙扎着。我飛快地跑過去,舉起笆簍,大哥把黃鱔夾連同黃鱔一起伸進笆簍,輕輕一鬆手,黃鱔就掉進了笆簍。我趕緊蓋上蓋子,高興得手舞足蹈。

「快拿笆簍過來!」大哥壓低聲音喊。一會兒功夫,大哥又夾住了一條黃鱔。我趕緊飛奔過去,用笆簍接住。大哥真是個照黃鱔的高手!多數晚上都能抓滿一笆簍,我們常常高興得合不攏嘴。

第二天,東方天空剛現魚肚白,大哥便用塑料袋裝上昨晚抓來的黃鱔,匆匆趕往集市;賣了黃鱔又匆匆趕回來,將錢如數交給母親,攢起來交學費。

如今,煤油燈銷聲匿跡,黃鱔夾不知所終,家鄉也沒有人照黃鱔了。然而,兒時照黃鱔的情形時常浮現在我腦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