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湋銘 特許公司秘書公會會士、法律學士、EMBA、證監會持牌人

今年是香港特區成立28周年,也是特首李家超上任三周年,香港止暴制亂走向由治及興的階段。香港該如何把握機遇推動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

香港經濟近來面臨多重挑戰,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香港2024年GDP增長約為3.2%,低於亞洲新興市場平均水平。地緣政治緊張、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人才流失,對香港經濟構成壓力。此外,房地產市場低迷、貧富差距以及青年就業問題,均為特區政府需解決的民生難題。特首李家超上任三年以來施政重點在於為社會穩定提供堅實基礎,然而,香港需要在穩定社會的同時,爭取國際投資者的信心,發揮其作為全球商業樞紐的吸引力。

倡深化灣區融合 促創科落地

深化大灣區融合,打造創新經濟高地。充分利用大灣區的產業優勢,與深圳、廣州等城市協同發展創新產業。推動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建設,吸引國際高端人才與企業進駐。特區政府應加快制定優惠政策,如稅收減免與人才補貼,吸引全球初創企業與高端人才。

過去創科政策多停留於「孵化—展示」階段,未能帶動真正就業與產值。政府應仿效新加坡、深圳模式,推動政府採購創科產品、鼓勵科研成果商業化落地,並配合「再工業化」、「中小企數字轉型」等政策,帶動基層與中產就業回升。

重建國際信任 擔「中介平台」角色

香港應強化作為中國與世界之間的「資本、制度、人才中介平台」角色。在國際信任有待修補的當下,特區政府應重新審視金融監管、資本自由度、言論與資訊透明度等制度細節,釋出穩定訊號,爭取外資回流。例如利用大灣區法律沙盒試點,建立具國際公信力的數字金融與資產代幣化制度框架。

聚焦改善民生,提升青年發展機遇。加大對青年就業與創業的支持力度,設立專項基金支持青年參與大灣區創業項目,與內地高校合作推出跨境實習計劃。同時,針對住房問題,特區政府可加快「北部都會區」建設,增加公營房屋供應,緩解市民居住壓力。

提升國際交往,強化「聯通世界」角色。香港的獨特優勢在於「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特區政府應積極參與國際組織與活動,如亞太經合組織(APEC)與世界貿易組織(WTO),舉辦更多國際論壇與展覽,強化聯通世界角色。

香港特區成立28周年與特首李家超施政三年,是從動盪走向穩定的重要轉型。未來,香港應在維護國家安全的基礎上,深化大灣區融合、鞏固金融中心地位、改善民生福祉並加強聯通世界角色,實現經濟的持續繁榮,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創造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