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 佳 佳
為了愛情,她毅然離開家,可惜她錯付了真心。披着愛情外衣的人撇下她走了,她只能眼巴巴地看着他走。飢餓、窮困,身體上的重負,對於還是少女的蕭紅來說,是完全茫然的生活狀況。沒有人是她的救世主,就連一頓飽飯也成了奢望。蕭軍的出現,對她即是救贖,又預示着她的再一次逃離。
似乎蕭紅的生活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要一直走在逃離的路上。從她最初的生活原點逃離,從她愛情的落寞裏逃離,從婚姻裏逃離……一直向南,落定香港,香消玉殞。
一次次逃離、一次次傷害。外人只能從事外去評判她的悲喜。卻未必了解,她的傷痛。
她的凝眸、無語、轉身、掙扎、搏擊,都讓我覺得心碎。儘管她或許不是孤獨的行者,可她的搏擊卻只有她一個人。也許是從小就養成的習性,默默抗爭,調整,一切靠自己。孤獨,始終是蕭紅內心深處不可撼動,也難以逾越的內心隱疾。她喜歡生活的平靜,在平靜的狀態裏寫自己想寫的文字,文字是她喜歡的表達方式。她對生活沒有過高的奢望,唯有長久沉進寫作的狀態,她在與時間賽跑。
「後花園」該是蕭紅短暫的人生裏開出的最美麗的花,也是最溫暖,最溫馨的一束花。正因為有過這樣的一束花,蕭紅的人生便也有過溫暖,有過陽光,她保持了一份孩子般的純真,如玻璃般透明。以至於對外人的甄別,對世事的洞察,少了世人的市儈和老練。她就是她,單純如她,清澈如她。
蕭紅的「後花園」,有黃瓜、冬瓜、西瓜、芸豆、番茄、倭瓜藤,在她的眼裏、在她的筆下,妙趣橫生。晨露裏,嫩綠的鬚蔓,纏繞的黃瓜藤上的大黃瓜、小黃瓜、黃瓜紐兒,簇擁着黃瓜架,無拘無束。
後花園裏花兒開了,蜻蜓、蝴蝶、蜂子、螳螂、螞蚱,還有蟬「啾啾」地尖叫,讓小小的後花園像一個大集市。柿子紅了、茄子青了紫了、玉米蜀黍的纓子出芽,顏色不同,乾淨得如水洗了一般。還有馬蛇菜、爬山虎、粉豆、小龍豆什麼的,在一個老人的侍奉下,茁壯地旺長着。漸漸地,隨着季節更迭,它們乾枯,裂成碎末。唯有那個老人,彎腰掄鋤的背影還常常在後花園裏隱現。
一年一年,花園裏無處不開着花、長着草、掛着果、爬着藤蔓。花園裏的花兒開得似火,草兒綠意蔥蘢,每一種果子都別具一格,就連那纏纏繞繞的藤蔓,也充滿了生機。園子裏由這些物種組成,它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讓蕭紅的後花園有着不一般的氣息。老人的背影,讓蕭紅感到踏實、寧靜、溫暖,也使得蕭紅的童年充滿了樂趣、靈氣和愛。
童年的時光,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在某種程度上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忙碌的老人,五彩繽紛的後花園,既是蕭紅最豐腴的精神財富,也促成蕭紅孤獨性的導因。一切外在可能出現的事物,給蕭紅帶來的衝擊、磨難,考驗着蕭紅,也顯示了她獨立自強意識和對苦難不屈不撓的韌勁。她的內心是孤獨的,也是自由的。所有的苦難算得了什麼?即使到了生命的盡頭,病痛無休止的折磨,蕭紅從不輕言放棄,她想挺過來,活下去,她想拿起手中的筆,讓《呼蘭河傳》多一個同行者。
然而,堅強的人在病魔面前,所做的努力和抗爭,有時顯得多餘和無力。肉體是脆弱的,她用她最後的時光寫完了一部具有史詩般的著作,也把她畢生的創作推向了高潮。然後,她停下了,再沒邁步。
她走了,在香港。在戰火瀰漫,炮聲隆隆的時候。她閉上了美麗的眸子。那裏曾經像一面鏡子,清澈透亮。掀開蕭紅的篇章,掀開她人生的起落,一縷曙光正從她的「後花園」,悄悄升起。那是蕭紅的溫暖,蕭紅把這份溫暖注入了她的文字裏,留給了這個世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