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財經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胡鴻雁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政策落地呈現「兩極化」矛盾:多位旅客反映部分機場存在層層加碼現象,將管控範圍擴展至非充電寶及合規境外產品,旅客安檢時間也大幅延長;同時,安檢人員的工作量不僅有所增加,且即使經培訓也很難避免誤攔符合規定的充電寶。這種失衡本質是監管能力與技術迭代的脫節——人工檢查效率較低且誤差率大,倒逼部分機場採取「一刀切」。

安檢應用AI 降低人工誤差

胡鴻雁指出,避免「政策善意」異化為擾民負擔的破局關鍵,在於構建「技術+制度」的雙重防線。她提出,應盡快構建跨部門數據平台,建立國內外質量認證兼容機制,整合市場監管的3C認證庫、民航安檢的問題產品庫、海外產品的合規庫。

在實現「一處違規、全域預警」的同時,避免「國產合規、進口攔截」的雙標現象。並逐步建立全國統一的「白名單」管理機制,讓旅客在購買機票時就可通過航空公司購票App等平台提前對充電寶型號進行認證,在安檢時實現「一碼通關」。同時,可在安檢時通過應用AI識別等技術,降低人工檢查誤差率。

倡把充電寶納入綠色消費補貼

「市場監管總局要求,自去年8月1日起,未獲得3C認證的充電寶不得出廠、銷售。然而,消費者在購買充電寶時通常並不會檢查3C認證,大批未獲認證舊充電寶也尚在使用。」北京工信國際副總經理魏志國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此次民航局新規觸發的充電寶更換潮,本質是「安全閾值」與「經濟慣性」的碰撞。

從規模看,數千萬台存量設備的合規替換,不僅在短期內會使消費者需承擔一定的經濟成本,大批被淘汰的充電寶也可能再次流入二手市場。他建議,將充電寶納入國家綠色消費補貼,鼓勵企業建立「舊寶回收抵扣」機制,緩解民眾置換壓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瀚林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