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十分重視禮貌和義氣,交情要好的兩個女子,往往會以姊妹相稱,甚至會「義結金蘭」;而男子則會結拜成異姓兄弟、生死之交、八拜之交等。
什麼是「八拜之交」呢?有人說是結拜儀式上,拜天、拜地,再互相交拜,共拜了八次;又有說是向八個不同方位叩拜;更有說「八」只是一個虛數,表示多次而已。尤其是古代作為晚輩和弟子,對長輩和師父會恭敬地叩拜請安;用在平輩交誼也表示很親密。
不過,「八拜之交」這一成語源自南宋初年,邵伯溫的《聞見前錄》,確有八種交誼,皆有典故來源的:
一、「知音之交」:從音律而知對方心意的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琴師俞伯牙與普通樵夫鍾子期。伯牙的一曲《高山流水》,這區區的樵夫竟能聽出其內心,二人結為好友。可惜子期病故,伯牙覺得再無知音,將琴碎之,終生不再彈。
二、「刎頸之交」:戰國時期趙國勇將廉頗初時對宰相藺相如不滿,處處挑釁,而藺相如次次相讓。藺相如「澠池之會」「完璧歸趙」,為趙國的利益及尊嚴隨時可以犧牲,這一表現打動了廉頗,遂「負荊請罪」,二人自此結成了生死之交。
三、「膠漆之交」:東漢末年,陳重和雷義份屬同鄉,亦同為地方官吏。二人在官職上經常救助一些可憐的罪犯,又減輕一些平民的刑罰,甚至幫他們完稅。他們既有高尚的品德,在學術上又互相切磋砥礪,後人將他們緊密的情誼比作「膠漆」。
四、「捨命之交」:戰國末年,有羊角哀和左伯桃一對好友,都想一起去楚國尋求發展。然而途中大雪阻困,衣服和糧食都不足讓二人脫險。左伯桃為了讓羊角哀繼續活下去,決定犧牲自己,把衣服和糧食全留給羊角哀,自己則在一棵空心樹裏自殺。這真的是捨己為人的精神。
五、「生死之交」: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和張飛三人結拜,一起報效國家,造福百姓。三人不離不棄,生死與共之精神,足為後世典範。
六、「管鮑之交」:春秋時期,管仲和鮑叔牙之間的友誼和互相推薦,值得後人讚美。初時二人合作做生意,鮑叔牙總是出本錢多而拿利潤少,好讓管仲有足夠的收入去奉養母親;二人參軍,鮑叔牙又總是拚命去掩護管仲;後來,鮑叔牙更全力推薦管仲去做齊國宰相。由此看到鮑叔牙對朋友的真摯感情和無私的態度。
七、「忘年之交」:東漢末年,大儒孔融和彌衡之間的友誼。兩人成為好友時,孔融已五十歲,彌衡才二十,但孔融非常欣賞彌衡之才學,尤其對他的詩歌和辭賦十分推許,甚至稱讚彌衡是魏晉風骨的代表。所以後人說二人的友誼已沒有年齡之隔閡。
八、「雞黍之交」:東漢時,張劭和范式二位好友同為太學生,他們一同學習,更一同下廚,研究烹飪美食。一次,二人同去打獵,卻被暴雨所困。二人避雨於一農戶家中,農戶熱情地特為他們煮了一鍋雞黍。雞黍雖簡單,但給他們十足的溫飽。從此,「雞黍」成了彼此間友誼的象徵,每次見面必吃這道美食。
不幸張劭染了重病,家人盡心醫治也無力挽救。但他在臨終前交代說:「范式是我生死不負的好友,臨死也見不到他,真的萬分遺憾。」到他去世,棺柩一直不下葬,直至范式穿着孝服從山陽郡飛馬趕來,送他最後一程。所以,「雞黍之交」並非只言飲食,是象徵了深厚的友誼。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