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在長期的文化積澱中,已成為人人嚮往的地方。江南水鄉揚州自古繁華,山美水美,人也美。有人愛揚州的富饒,有人愛揚州的美食,有人愛揚州的美景。喜歡遊山玩水的乾隆喜歡揚州;美食家蘇軾偏愛揚州。不管是哪一種揚州,怎樣的景色,揚州就是詩人的聖地。自古以來,寫揚州的詩作汗牛充棟。其中耳熟能詳之作亦是不少,讓揚州的城市形象上升到另一個高度。
如果要找一個詩人為揚州代言,這個人選非杜牧莫屬:
淮左名都,竹西佳處,解鞍少駐初程。
……
漸黃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賞,算而今、重到須驚。
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難賦深情。
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
念橋邊紅藥,年年知為誰生。
這是宋末詞人姜夔的名作《揚州慢·淮左名都》,其中的杜郎正是杜牧。「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也化用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然而,那時的揚州城已不是杜牧筆下的一片繁華景象,這座經歷硝煙與落寞的歷史名城已物是人非。詞人幻想以杜牧出眾的才華、飛揚的才情,如果重遊故地,再次來到揚州城,看到眼前一片荒涼蕭條的景象,內心會是多麼的震驚。
在杜牧生活的年代,二十四橋是遊人如織、車水馬龍的風景名勝。那麼,當時的揚州城到底是怎樣的一座城市?
揚州,古城廣陵,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距離現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坐落於與鎮江相對的長江北岸。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古邗國地,《左傳·周敬王三十四年》中記載:「吳城邗,溝通江淮。」這是有關揚州城的最早記載。揚州就如姜夔筆下所言,是「淮左名都」「竹西佳處」,是風景秀麗宜人、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
一直發展至隋朝,京杭大運河的開通、通濟渠的開鑿等,揚州便成為了全國運輸的重要樞紐;到了唐代,揚州已成為國內外商賈雲集的中國繁華大都會,「商胡離別下揚州」(杜甫《解悶十二首》)。
唐代揚州的繁榮不只體現在商業發展上,也體現在晚上城市的街景中:「常有絳紗燈萬數,輝羅耀烈空中。」(《唐闕史》)「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如今不似時平日,猶自笙歌徹曉聞。」(唐王建《夜看揚州市》)
夜晚的揚州城熱鬧非常,極富生活氣息。街道上歌吹拂天、笙歌處處,到處可見店家招徠着絡繹不絕的客人,街道上遊人成群,其繁華可見一斑。
●籲澄 資深中學中文、中國歷史科老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教學經驗豐富,曾出版多本暢銷中文、中國歷史參考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