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作為家族傳承的文獻,可幫助我們了解源流。家譜可能包括姓氏起源、祠堂文化、名跡錄、世系表、墳塋等內容,可以彌補正史、地方志之不足之處,亦可作為尋根問祖的重要依據。

40年前筆者在美國任教時,結識了華人長者田毓鏞醫生。田醫師國學根底深厚,當時我請他校䦧手上的紹興東堡俞氏宗譜,他仔細閱讀後,賜我三頁評語,頗多建設性的看法,對編寫現代的家譜極具參考與應用價值,部分點評摘錄如下:

一、在世系表中只列男子名及配某氏而無名,其所生子女亦只列男子,女子全缺。在宋淳熙十二年銣公所擬之族譜例義有「女之適人者同乎此」,但未實行,其原意是生女及嫁某氏均應記載。

惟肇熊博士已將所生之兩女一男均登上宗譜,創一先例。男女平等理所當然,各人配偶亦記配某氏,因在舊時代女人均有乳名少有學名,又不能參加科舉與出仕,故無可記載。今後似應再創一例,將配偶之姓名學歷資歷事業等均列入。

二、此宗譜已有約1,300年的世系紀錄,可惜未將每人的壽命疾病職業及所生女子數目記載在內,只在極少數之聲名顯赫之先代存有傳記墓誌銘較為詳盡而已。

今後應增添較詳記載,此對先世之了解及遺傳學、醫學各方面頗具統計研究價值,如此悠久之個人家族歷史紀錄,實屬不易得之珍貴資料也。

筆者完全贊同第一點,現代社會男女平等,家族中不乏有各式各樣對社會有所貢獻的女性以及她們的簡介或履歷,皆應列入編𢑥現代的家譜,以供後世人士作參考之用。

第二點的建議指出迄今編𢑥家譜普遍所忽略之處,提供有關家人患病與死因的資料可為家庭以及公共醫療提供有用的數據作研究之用,從以提升人類的健康與福祉。

筆者手上的俞氏宗譜歷經幾十載,直至1990年才回流香港。根據家譜所載,追本之祖莊公出自山東益都,生於公元684年唐中宗年代。150年後至第六世稠公受朝廷調任至浙江五峰,即今日之紹興新昌。世系表顯示,其後1200年,先祖們皆在紹興及近郊生活,直至家父一輩才離鄉別井去了上海大都會謀生。可見,在農耕時代,-般家庭除非必要,譬如戰亂、饑荒或朝廷調任,不會輕易遷居異鄉。

據說從前國人一般每三四十年修訂家譜,莊公第四十一世孫(即先父志豪公)旅居香港,1981年6月編訂族譜源流並續修世系表至四十三世。光陰似箭,至今已逾四十年,不覺已是我輩續修族譜的時候了。

各家家譜由族人自行編纂,地區性的宗譜序文與資料則可由省、市各區域綜合編纂。舉例來說,浙江省俞氏宗親聯誼會,於2022年2月22日在寧波召開啟動編纂會議。同年在金華正式成立編纂委員會,開始浩大的資料收集工程,搜集散落民間的俞氏家譜序文千餘篇。

經過三年不懈努力,精心編校,將序文匯成五卷,近百萬字,涵蓋宋元至近代的珍貴文獻,對民俗文化的研究裨益甚大。

老會長俞堅中表示,浙江俞氏宗譜序文選的出版不僅是浙江俞氏宗親團結協作的成果,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守護與創新。未來更將以數字化手段推動共享家譜資源,讓譜牒文化展現光芒。

●俞肇熊 香港珠海學院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