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組在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調研文旅融合發展。 (人民政協報)
●大石板村如今煥然一新,圖為身着民族服飾的遊客在拍攝寫真。 (新華社)
●稻城縣全面啟動環亞丁交旅融合建設,圖為遊客在稻城亞丁景區遊覽。 (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人民政協專刊綜合報道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也不能少。日前,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調研組赴四川省,圍繞「『十五五』期間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應關注的若干問題」開展專題調研。其間,調研組深入涼山彝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走訪鄉村、企業、文化博物館、宗教活動場所等,與基層幹部群眾深入交流,聽取意見建議,為促進民族地區經濟增長、推動民族團結進步、實現共同富裕聚共識、凝感情、匯團結。

譜寫村美民富產強鄉村新篇章

走進西昌市大石板古村,一眼就望見石板鋪就的小徑上,身着色彩斑斕民族服飾的旅拍遊客穿梭往來,好不熱鬧。

「大石板村如今真是煥然一新!」西昌市海南街道大石板社區黨支部副書記尹俊感慨道。作為土生土長的大石板村人,他經歷了這個古老村落的變遷,「村子曾是茶馬古道上的關鍵驛站,後來隨着茶馬古道的衰敗,村子的繁華也隨之消逝。」

2019年,大石板鄉村振興一期項目啟動,建立「山、水、林、田、路」立體的傳統村落體系,引入客棧、民宿,實現古村「活化」,村民們的生活方式也從「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傳統模式轉變為多元化的發展。

「現在大石板村不僅是『網紅打卡』地,也是涼山州深化農村改革、推進鄉村振興的典範。」尹俊對調研組說,目前,全村有232家酒店民宿、85家餐廳、65家旅拍門店,直接帶動2,000餘人實現「家門口」就業。2024年,大石板古村共接待遊客191.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9.06億元。

大石板古村的變化是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的一個縮影。

據了解,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產業扶持、資金投入、易地扶貧搬遷、教育提升等扶持政策,民族地區生產總值從5.85萬億元增至14.19萬億元。其中,五個自治區生產總值由32,027億元增加到83,766億元。此外,民族地區420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28個人口較少民族全部實現整族脫貧,「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決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的莊嚴承諾成為現實。

「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後,黨中央作出設立5年過渡期、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重大決策。民族地區要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基礎上將工作重心轉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上來,加快改善鄉村整體面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全國政協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徐樂江表示,實現民族地區鄉村振興,要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基礎設施建設五個方面入手,充分發揮資源與區位優勢,積極融入國內大循環,助推實現全面振興。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專職副主席楊佑興表示,應把具有民族風情的文化產業納入到鄉村產業振興規劃中,並與當地主導產業規劃、鄉村發展規劃等有機結合,通過重點培育一批具有鄉土特色的文化品牌,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民族地區農村基層黨組織作為引領基層社會發展的戰鬥堡壘,主要通過組織力的發揮實現對外領導與對內建設,進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全國政協常委、雲南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政協主席黃麗雲建議,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引領作用,將黨建工作與產業發展、文化振興、生態建設、基層治理等方面深度融合,以高質量黨建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全國政協常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副主席吉爾拉·衣沙木丁表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在加強防止返貧監測幫扶的同時,要加大對民族地區政策、財政以及人才等方面的傾斜支持力度,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廣泛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不斷促進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文旅融合為「詩與遠方」增輝添彩

「今年我們將舉行第六屆『端午苗歌節』活動,深度融合端午民俗與地域特色,推動『生態﹢文化﹢旅遊』多維融合,點燃文旅消費新活力。」在木里藏族自治縣隴撒牧場調研中,縣政府相關負責人對調研組說。

濃郁的藏鄉風情,大美的自然風光,一直以來,木里都是人們心中嚮往的「詩與遠方」。

近年來,木里縣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和四川省、涼山州關於文化和旅遊工作的決策部署,深挖民族特色文化資源,利用「三下鄉」、藏曆新年、彝曆新年、端午節等舉辦「民族服飾展演」、歌舞表演、轉山會、蘆笙節等傳統文化活動,不斷推動民族文化與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

文化與旅遊的巧妙融合推動了木里縣經濟繁榮。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木里將繼續深入推進文旅融合,不斷創新發展思路,豐富旅遊產品,讓更多的遊客走進木里。

木里根據當地實際和資源稟賦促進文旅產業發展,在四川並非個例。

借力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2024年底,鹽源縣木垮達祖古村啟動鄉村振興和文旅提升項目,在保護古村落風貌和摩梭文化的同時,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據項目負責人介紹,項目規劃總佔地約1.31平方公里,總投資5.6億元,建設內容包括古村風貌改造、環村道路建設、民宿改造提升、田園旅居體驗與生態研學等項目,預計於2026年底全面運營。

「文旅融合作為現代鄉村產業集群發展的創新模式,不僅能帶動東中西部人口跨區域流動,增強各族群眾的緊密聯繫,還有助於增產增收。」全國政協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林鐸表示,要充分利用民族地區豐富的文旅資源,因地制宜謀劃和推動民族地區新質生產力、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創新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模式,實現鄉村文旅與民族團結進步同頻共振,切實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

「民族地區要適應大勢,以深化區域合作推動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全國政協常委、四川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祝春秀建議,在民族地區規劃布局一批重大引領性、標誌性項目,支援民族地區在國家目標與區域特色之間積極發揮創造性,打造一批民族地區文旅融合協同發展示範區,以文旅融合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宋秋認為,民族地區要進一步做好文物古跡、傳統村落、非遺技藝等保護修繕工作,系統梳理民族語言、服飾、建築、節慶、手工藝等方面的文化精髓,配備常態化、規模化、專業化文旅產品生產隊伍,構建擁有地域話語權的民族特色文旅產品體系,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

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阿壩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達扎·尕讓托布旦拉西降措表示,民族地區應立足自身實際情況,開發豐富多樣的文化體驗活動,充分發揮旅遊示範帶動作用,推動民族地區文旅產業差異化錯位發展,不僅實現經濟增收,更在深度合作中增進民族團結情誼。

以「路」為筆繪就民族團結新圖景

從木里縣城出發一路向北,行駛在2024年6月底全線通車的G227線,可以看到,雙向行駛兩車道的路面乾淨平坦,路牌、護欄等道路附屬設施一應俱全。

據了解,G227線起於甘肅張掖,途經青海、四川,最終抵達雲南孟連,全長3745公里。

「這條公路既是涼山州鹽源、木里等縣的重要出州通道,也是大香格里拉旅遊環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木里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G227線通車之後,木里縣至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香格里拉鎮路程縮短約100公里,通行時間節約2.5小時,不僅極大地改善了沿線群眾出行條件,還串聯了眾多風景區,對於促進甘孜州和涼山州的交旅融合有着積極的作用。

「交通是直接服務遊客的『第一視窗』。」稻城縣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稻城縣全面啟動環亞丁交旅融合建設,加速推進G549和G664建設工作,加快實施大香格里拉交旅融合項目,基本形成外部最快50分鐘可達、內部景區景點串點成線的旅遊格局。

落後的交通運輸條件曾一度制約四川民族地區發展。近年來,四川省委、省政府緊扣「三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涼山州、甘孜州)」地區高速公路主骨架尚未形成、普通國省道尚存在斷頭路瓶頸路等問題,加快推進交通項目建設,深化民族地區交通與旅遊、能源等產業融合發展。涼山州、甘孜州交通快速發展正是「蜀道難」變「蜀道暢」的生動寫照。

交通運輸是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撐。全國政協常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趙宗岐表示,要按照地區發展的客觀要求及交通基礎設施的經濟效應實施差別化的發展戰略,在增加民族地區交通供給規模的同時,更應注重供給質量的提升,保證資金供應。

全國政協委員、空軍研究院某研究室專業技術少將研究員雷迅表示,考慮到民族地區公路建設成本高、地方籌資難、配套能力弱的現實情況,建議建立專門項目庫,對支撐鄉鎮通三級公路的農村公路項目,參照國省道補助政策予以計劃資金支持。

「四川『三州』地區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低,對交旅融合發展形成制約,因此需要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全國政協委員、四川省政協原副主席堯斯丹表示,要有序推進國省幹線待貫通路段建設和農村公路低等級路段提質改造工作,提高鄉村與城鎮間的聯通水平,進而推動交旅融合發展。

推動各民族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共同奮鬥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務。全國政協委員、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副主任、調研組組長王廣華表示,要抓住機遇,把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納入「十五五」有關專項規劃編制工作,突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地制宜謀劃和加快推動民族地區新質生產力、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發揮特色文化和自然資源優勢,實施好文旅深度融合提質增效、民族手工業品牌培育提升等創新性舉措,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