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最近幾批美加親戚和朋友返港,重點項目多為換領證件和處理銀行事務,其中求診是重中之重。
很多在美加處理不到的奇難雜症,回到香港便打開謎團,對症下藥。在美加生活,有病必須先過家庭醫生一關,如有需要才會被轉介入院,所以被政府分配的家庭醫生好不好很重要;溫哥華的嬸嬸長期高血壓,有時高至200度也不能入院觀察,隱性疾病更不會主動檢查,老人家每次看家庭醫生都受冷待遇,老人見醫生不容易,一見醫生就訴說周身痛,醫生總是說︰「上了年紀周身痛是正常事,不要說太多,說一樣痛就好了!」
另一位朋友長期腰椎腳痛,在加國多項檢查,也找不到病源,幾年來就是吃止痛藥,朋友近幾年返港積極求醫,推拿、針灸之餘,還到深圳的港人私家醫院求診,作了系統的檢查,得出答案可能與頸椎有關,院方提供了治療方案,難得收費十分相宜;返港醫療加上大灣區港人醫院的加持,治病「愛回家」,是必然事實。
移民美國20年的舊友,良性腦瘤壓住了神經,在美國治療了兩年不見起色,在港的子女安排父親返港治療,兩周就安排了檢查,中西醫雙管齊下,得到適當醫療跟進,心情舒暢,食對胃口,與友懷舊,鄉情抒懷,舊友已強烈表態不再回美國了。
香港醫療素來有口碑,尤其是對弱勢社群的照顧無話可說,姑母是公屋獨居長者,公立醫院就是她的「私家醫院」,屙嘔肚痛叫白車(救護車)是常有的事,有次她自己叫白車入醫院,病情是「抽筋」,我們聽來有點匪夷所思,「抽筋」也可以叫白車?姑母大條道理,「我是獨居長者,醫護一聽獨居就緊張了!」正因為獨居,出院又獲醫院派車送回家,護理員送姑母入屋,確認安全才離去;香港獨居長者使用公立醫院服務,也是讓美加的親友羨慕不已;即使對待外籍傭工,香港醫療也一視同仁,筆者的外傭因腹痛在公立醫院躺了3天,為找病源作了多項全身檢查,埋單才200多元。
香港公立醫療能維持高水準,與政府投放的資源有關,衞生方面開支歷年佔第二位,但面對世界醫療衞生成本上升,控制成本與維持水準成大學問,香港公立醫院明年起全面調整收費,有人說公立醫療加價是「向病人開刀」,也有人持相反意見,若看身邊親友的不同待遇,你會找到自己的答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