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恒 立法會議員 生產力促進局主席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5周年論壇作主旨致辭,就維護國家安全提出「五個必須」,激發了香港各界維護國安、愛國愛港的責任感和信念感。過去5年間,我們見證了香港由亂到治、由治及興的喜人變化,體會到來之不易的發展成果。如果沒有國家安全保障,香港的繁榮穩定、居民安居樂業根本無從談起。維護國家安全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已成為香港社會的深刻共識。
隨着全球經濟格局加速演變,愈來愈多國家和地區積極與中國合作,以尋求穩定,降低風險。我國正成為全球供應鏈和經濟力量再平衡的關鍵節點,向世界提供公共產品,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展示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我國技術、產品和品牌頻繁「出圈」成為世界頂流,從DeepSeek、新能源汽車到全球追捧的Labubu,反映我國綜合國力和軟實力正在提升。這是我國推動產業鏈現代化,企業深耕技術創新和應用場景,打通國內和國際市場,從量變到質變的必然過程。我國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今後將持續湧現享譽國際的創新產品、技術、解決方案和優秀跨國企業,邁向中國「智」造、品牌和文化高質量「走出去」的新階段。
在這一背景下,香港作為聯繫內地和世界的主要橋樑,其獨特地位和優勢將更加鞏固,未來須強化高度國際化優勢,配合新發展格局,贏得更廣闊的空間,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筆者就此提出三點建議。
以創新思維促經濟轉型升級
一,主動響應內地企業出海需求。香港作為企業出海最佳平台,深度參與全球供應鏈產業鏈,未來應更主動作為,吸引企業落戶並善用香港優勢「拼船出海」。行政長官李家超5月率商貿代表團訪問中東,首次邀請20多位內地企業代表參加,這體現對「拼船出海」的高度重視,代表團訪問和交流成果亦令人鼓舞。
上月,筆者在立法會提出香港對接國家高質量「出海」戰略的議案,收到特區政府官員和議員數十項建議,包括加強與中央部委、內地省市的交流合作,成立「出海」一站式平台及中心等,希望有助政策制定,整合資源,加強協同,讓香港更主動推動本港企業「出海」,開拓新機遇。駐海外經貿辦、投資推廣署、港交所,以及貿發局、生產力局、香港科學園、數碼港等政府部門和公營機構,在近期重大活動、考察交流中,都以支持企業出海作為重點。例如生產力局了解到本港企業出海需求大,因應企業面臨的各種難題,生產力局在4月成立了The Cradle「出海服務中心」,聯合國家級研發機構,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專業支援服務,涵蓋國際標準對接、產品本地化、知識產權保護、海外法規等,助力本港及內地企業成功出海。
二,在變局中開新局,以改革、創新思維促進香港經濟轉型升級。當前,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國際經貿秩序深度重塑,香港不能置身事外,亦不能奉行經驗主義、因循守舊或裹足不前,應在變局中開新局,以改革、創新思維提升自身優勢,主動識別、適應當前和未來新趨勢、新挑戰,在新發展格局下找到最大化發揮這些優勢的路徑與組合,促進香港經濟轉型升級。
我們不僅需要特區政府、創科界具備改革思維,開創性地開展工作,亦需要社會各界配合,與時俱進,分工協作,以開放心態檢討優化試錯機制,強化香港的國際化應用場景優勢,讓先進技術加快落地應用,轉化為居民的「獲得感」。隨着我國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香港應思考如何調整,更好地發揮自身獨特優勢。只有運用改革、創新思維,銳意進取,香港各界才能夠更加主動地把握新趨勢、新機遇。
匯聚人才提振社會活力
三,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全方位提升香港高度國際化美譽。香港有能力躋身成為與紐約、倫敦、巴黎齊名的國際化城市,應借鑒這些城市的成功經驗和共通之處,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形成精通兩文三語、中西文化薈萃、多元包容的社會,為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活力。香港擁有五所世界百強高校,並在全球推廣「留學香港」品牌,發展態勢良好,正籌劃加強興建學生宿舍等配套措施。在特區政府帶領下,香港各界高效協同,全力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主動作為招才引智,成果顯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