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平

以伊衝突由6月13日爆發到21日美國參戰,再至25日驟然叫停,所謂的十二天戰爭甫一結束,以色列、伊朗和美國這三方皆聲稱取得戰爭勝利,都達成所有既定目標。真實狀況到底如何?伊朗未來何去何從?有輿論指美以伊三方共演大戲,各取所需。

從表面看,三方都有理由宣稱勝利。以色列通過重創伊朗軍事、核能力等,使內塔尼亞胡得以緩解國內尖銳矛盾及政治壓力。尤其是哈馬斯2023年10月的襲擊,使其能力信譽備受質疑。美國通過軍事介入和外交斡旋,既空襲打擊了伊朗核計劃,又避免美軍人員傷亡,還鞏固其在中東戰略主導地位。特朗普的停火協議,更被美化為「中東和平的里程碑」,為他贏得「和平締造者」形象。伊朗儘管損失慘重,卻因不屈意志及強烈反擊,激發民族自尊心,能化危為機,政權反而穩定。

究其背後,特朗普對伊朗先揍一頓再示好,其本質一是「胡蘿蔔加大棒」,極限施壓與誘談相結合;二也是一種策略與分化,極可能引起伊朗內部爭論及矛盾;三是以色列不過美國「小弟」,特朗普只要允其做中東老大,可說打就打,叫停便停。伊朗只有完全放棄核武器,特朗普可能才會「開恩」,考慮對石油放鬆制裁。否則,以色列隨時開打,美歐恣意參與。

經此一役,伊朗的戰略威懾能力需要重新估計。近年伊朗靠代理人戰爭,看似「風生水起」,實則危機暗伏,防禦體系在以色列摩薩德情報系統疊加現代化軍事體系面前不堪一擊。其最大問題是被以色列滲透得「千瘡百孔」,到處內鬼,摩薩德在伊朗想殺就殺,為所欲為,伊朗損失一大批高級將領和尖端核科學家。

美國與以色列長期以來企圖攪動伊朗政權更迭,不斷在伊朗策動「顏色革命」。 在美以暗中策反、收買下,伊朗的親美親以分子浸透政府,不斷布局製造「軟對抗」政策,煽動民眾對抗政府,分化社會,導致面對戰爭危機。伊朗政府需要兩線作戰,對外要對抗以色列和美國,對內要力抗內亂分裂分子的干擾破壞。

伊朗一日不消除內部「軟對抗」,不徹底「自我革命」,充分凝聚民心、整合國民力量,最終只會被他人「革命」。

昨天是香港國安法實施5周年紀念日,今天是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紀念日。5年來,在香港國安法保駕護航下,香港恢復法治穩定,進入由治及興新階段,社會各界、廣大市民安享國安港安的成果。可是,外部勢力亂港賊心不死,香港內部的「軟對抗」暗流湧動,廣大市民絕不能掉以輕心。

美以伊十二天戰爭,伊朗付出沉重代價,正好提醒香港,不能好了傷疤忘了痛,不能忘記未有香港國安法護佑下黑暴氾濫、民不聊生的切膚之痛,對「軟對抗」要保持高度警惕,用好用足國安法律嚴厲防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