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境內騰格里沙漠鎖邊全面完成,中衛市長流水村6月30日上午穩穩紮下最後一列草方格。 視頻截圖
●騰格里沙漠和中衛市位置示意圖

香港文匯報訊 據新華社報道,隨着寧夏中衛市長流水村6月30日上午穩穩紮下最後一列草方格,中國寧夏回族自治區境內的騰格里沙漠跨越半世紀實現鎖邊。一條長153公里、最寬處達38公里的固沙鎖邊帶蜿蜒展開。

就像裁縫在布料邊緣加固處理,防止脫線或散邊。沙漠鎖邊,即在沙漠邊緣通過植樹種草等措施,把流動的沙子「鎖住」,阻止沙漠擴張。寧夏固沙鎖邊帶是阻擋沙漠侵襲、保護黃河安瀾的關鍵生態屏障。中衛市地處祁連山與賀蘭山「兩山夾沙」關鍵節點,也是騰格里沙漠向東南擴張唯一出口。

此次固沙代表寧夏境內騰格里沙漠最後的流動沙丘被鎖定。這一鎖邊,對遏制中國第四大沙漠——騰格里沙漠擴張、保護黃河安瀾、改善區域生態環境、促進當地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高空俯瞰,騰格里沙漠橫跨蒙甘寧三省區,寧夏中衛市正好處於祁連山與賀蘭山「兩山夾沙」的關鍵節點,是騰格里沙漠向東南擴張的唯一出口,阻擊着風沙向華北平原侵襲。

多管線橫穿中衛「不得不鎖」

中衛市國有林業總場場長田小武指着寧夏騰格里沙漠固沙鎖邊工程圖說,黃河緊挨着沙漠,包蘭鐵路、烏瑪高速等多條交通要道穿過中衛,「西氣東輸」多條管線也在此交匯,「不得不鎖」。

「沙漠鎖邊能有效減緩風沙侵蝕,防止沙漠向周邊農田、城鎮蔓延,保護綠洲、交通基礎設施和宜居地帶,同時能顯著減少沙塵暴的沙塵來源。」中國林科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說。

幾十年治沙 逼退沙漠25公里

騰格里沙漠總面積約4.3萬平方公里,是中國第四大沙漠。地處騰格里沙漠東南緣的中衛市歷史上曾飽受沙害,經過一代代人不懈努力,中衛幾十年來累計完成荒漠綜合治理556萬畝,治理沙漠150萬畝,將騰格里沙漠逼退25公里。

寧夏騰格里沙漠鎖邊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為保證國家首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通車,「治沙魔方」麥草方格沙障由此誕生。如今,寧夏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並強化科技支撐,聯合科研機構創新應用人工藍藻沙結皮、刷狀網繩式草方格等新技術綜合治沙。

2023年中國「三北」工程攻堅戰打響以來,騰格里沙漠固沙鎖邊工程作為重點工程推進,兩年來綜合投資26億元人民幣。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荒漠化治理

「沙漠鎖邊不僅是生態修復手段,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關鍵實踐,對全球乾旱地區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借鑒意義。」盧琦說。

本月,中國—中亞荒漠化防治合作中心揭牌成立並落戶寧夏。合作中心副主任董燕彪表示,計劃通過發揮技術優勢,整合國內資源,構建合作網絡,為世界生態治理和可持續發展注入更強勁的「中國力量」。

中國積極參與全球荒漠化治理,廣泛開展國際合作。1994年簽署《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以來,中國率先在全球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雙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