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苑觀音聖像。 朱之鴻 攝
●三聖堂內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 作者供圖
李耀輝(義覺) 1985年入道嗇色園,於2006年被委任為首任監院,義務從事宗教及慈善工作達40年。2016年,獲頒授「榮譽勳章(MH)」榮銜,以嘉許其慈善事業貢獻;2022年,獲香港教育大學頒授「榮譽院士」,又於2025年獲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選為「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作者:李耀輝(義覺) 嗇色園黃大仙祠監院(筆錄:黃大仙信俗文化館館長 吳漪鈴)

觀音,又稱為「觀世音」,意即「觀世間音聲而度脫之也」。《妙法蓮華經》記載:「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在佛教四大菩薩中,觀音菩薩象徵了「大悲」,常「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展示出三十三種身相、三十二應化,隨緣應現,救苦渡難。

觀音信仰的傳入與中國化

觀音信仰最早源於印度佛教,於兩晉時期傳入我國,並迅速流傳。在東晉及南北朝期間,社會動盪、民生艱難,百姓對秩序與安全的渴望尤為迫切。在這樣的背景下,觀音菩薩以「聞聲救苦」「大慈大悲」的形象,成為愛與慈悲的象徵,為民眾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寄託。而在中國人民情感與傳統觀念的影響下,觀音更逐漸被塑造成溫柔、慈愛的女性形象,契合了民眾對母性慈愛的嚮往。

此外,觀音作為西方三聖之一,與阿彌陀佛、大勢至菩薩共同引領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民眾只需一心稱念觀音名號,即可於死後遠離一切苦惱與障難。這一法門簡單易行,且無任何門檻要求,只單憑一顆至誠之心,因此普及性極廣。

有學者曾言:「觀音是中國化程度最深的一位菩薩。」觀音信仰因其強大的開放性與多元化特徵,隨着時代的推移,逐漸融入中國文化與社會的需求中,並在道教與儒家文化的影響下進一步發展,最終成為三教共有的菩薩。在道教中,觀音被尊稱為「慈航真人」或「碧落洞天圓通自在天尊」,並有讚文、寶誥、懺本及科儀等流傳;而在儒家文化中,觀音信仰吸納了孝道元素及人文倫理觀。其中,以中國化的觀音本生故事——妙善故事最為典型。故事中,妙善雖貴為公主,卻一心嚮往出世之道,視人間權力與財富如雲煙,毫不眷戀。然而,當父親妙莊王罹患頑疾時,妙善公主卻甘願獻出手與目,為父親療疾解困,最終化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此外,儒家對家庭倫理的重視,亦使觀音信仰進一步衍生出「送子」功能,逐漸被視為庇佑家庭幸福與子嗣延續的神明。

嗇色園黃大仙祠的觀音信仰

嗇色園黃大仙祠以「三教同尊」為信仰基礎,早於上世紀三十年代,先道阮躍池道長便在靜室中供奉三教聖人,包括儒家關聖帝君、道教呂祖仙師,以及釋家觀音菩薩。後於七十年代,為進一步彰顯本園「三教同尊」之旨,更新建「三聖堂」,並將三聖由先道靜室遷奉至「三聖堂」。為免驚擾仙聖,三聖堂日常並不開放,信眾只能遠距離參拜。

2024年起,本園特意於從心苑蓮池中豎立觀音聖像,讓信眾得以親近菩薩。這尊觀音像的設計糅合了美學追求與宗教意涵:菩薩身披白衣,髮冠上現阿彌陀佛,立於青蓮之上,象徵清淨無染;右手執柳枝,左手持淨瓶,寓意普施甘露,為信眾賜福解厄。

如今,本園每年均會於農曆二月十九日、六月十九日及九月十九日,舉辦「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寶誕」。為表誠敬,更會在寶誕前擇一周日,啟建《太上碧落洞天慈航靈感度世寶懺》(即觀音懺),禮拜觀世音菩薩,懺悔己過。觀音懺作為嗇色園四大恒常禮懺之一,展現了本園三教同尊之信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