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志軍(號:大郡)
在大學裏,中國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的教學,仍然堅持傳統式的教學,以臨摹為主。當時我特別喜歡龔賢、石濤、八大山人的作品,着重臨摹了這3位清代畫家的一些山水作品。龔賢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畫家,「金陵八大家」之一,藝術創作一生分為黑龔和白龔兩個時期。他獨有的積墨方法,對後世影響非常廣泛。郭沫若先生也有詩評龔賢「頗有晚唐人風味」。迄今為止,我在中國山水畫中積墨的表達仍受其影響。那時,我較為系統地學習臨摹了各種山石的皴法,水、雲,以及樹的畫法;後來又臨摹了一些宋人山水和花鳥畫小品。
工筆人物畫方面,我選擇臨摹《簪花仕女圖》,當時沒有投影機,所以我們先用鉛筆畫草稿,等到白天把鉛筆稿和正稿的紙疊在一起,貼在教室的窗戶上,再用勾線毛筆將白描稿勾勒出來,教室的窗戶就是一個天然的拷貝箱。白描稿畫好之後,我們將畫稿拓在畫板上,這樣就會非常平整。現在想起來,物質條件的有限並沒有限制創作,而是催生了很多藝術創作和生活的智慧。同時,也讓我的大學生涯增添了難忘而有趣的色彩。
接下來是白描稿的渲染罩色,這一步相對比較難,色彩需要很準確而厚重,還要有歷史的滄桑感。所以要從淡彩入手,一層層地疊加,每一次染色都要等到乾透之後,再進行下一次罩染,逐步形成積色的厚重感。要想達到歷史悠久的滄桑感,做舊是一個難題。我在空白紙上反覆試驗,等到乾透後和所臨摹的古代作品進行比對,總結哪一種方式形成的做舊感最接近原作。經過反覆地研究和實踐,我發現一種效果最令我滿意:就是用內蒙古熬奶茶的磚茶(壓製成像磚塊一樣的普洱茶),熬出的茶水再往裏調一點墨色,然後刷在畫稿上,待乾後,根據需要再刷染多次,是最為接近原始的古畫。很多同學都採用這種方法來做舊習作,所以說︰「實踐出真知!實踐出效果!」在藝術創作中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不斷的反覆實踐中,我深刻地體會到:藝術是一門實踐性學科,通過實踐,我不但收穫了創作成果,而且享受到了其中的樂趣和方法,為之後藝術的追求樹立了不斷實踐求真的觀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