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長者參加食環署舉辦的紀念花園導賞團,了解綠色殯葬,以及相關的設施和服務。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唐文)百年歸老後回歸自然,是不少人的心願。食物環境衞生署近日舉辦曾咀紀念花園導賞團,帶領一班長者參觀屯門曾咀紀念花園及靈灰安置所,介紹綠色殯葬的設施與服務,讓參加者探索以可持續方式走完人生旅程。參加者體驗撒灰流程,感受花園的寧靜環境。有參加者表示,已將化作春泥的願望告知家人,並獲他們支持。去年香港綠色殯葬使用率創18.2%新高,其中8,522宗用紀念花園,1,032宗為海上撒灰。即使市民生前未有登記,後人也可為先人安排綠色殯葬。

撒灰需注意風向 避免吹到身上

導賞期間,導賞員首先介紹金屬撒灰器與一次性紙撒灰器的分別,隨後帶領參加者到紀念花園,實地示範撒灰流程。導賞員提醒:「撒灰時需注意風向,避免骨灰吹到身上。」撒灰後,家屬可用澆水灌溉草地,助骨灰融入土壤,滋養大地。曾咀紀念花園環境開揚,毗鄰海景,設有頌禮室供悼念儀式,還有「渡船」藝術裝置,讓家屬投遞心意信箋,寄託思念。

82歲的李玉嬋首次踏足紀念花園,形容環境開揚、舒適,還可觀海。「聽到海浪聲,我便很精神。」她希望過身後骨灰撒在花園的鵝卵石道,雖喜愛大海,但因女兒認為海上撒灰,每每路過海邊都會勾起思念,故選擇花園,實現「塵歸塵、土歸土」。

食環署現有13個紀念花園,曾咀為全港最大,沙田石門的新設施亦將於今年第三季啟用。此外,市民可在三個指定海域撒灰,每周六有免費渡輪服務。

署方推「人生學堂」 助市民反思生命課題

食環署高級衞生督察李啟倫表示,截至上月底,綠色殯葬中央登記名冊有逾1.58萬人登記,已故登記人士中,七成多採用綠色殯葬。改變傳統喪葬觀念需時,食環署多管齊下推廣綠色殯葬。去年8月起署方推出「人生學堂」活動系列,包括生死博覽會、社區導賞團等,吸引約5,000人參與,助市民反思生命課題。

部門另為團體及市民提供免費講座、紀念花園導賞等,惠及逾二萬人。

食環署衞生總督察林鎮濠表示,隨着綠色殯葬普及,部門將擴展設施,透過生動活動推廣生前規劃,盼其成為骨灰處理主流方式。